孔子与弟子被困陈蔡边境断粮数天 照旧读书弦乐

2565年前的9月28日,孔子诞生。

就在四天前,一场盛大的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这位在两千多年前不停游走和奔波的夫子身上,储存了智慧和力量。

站在当下回头,是孔子当年感叹的“逝者如斯夫”。穿过两千多的岁月,没有几个人如这位夫子,古老而又年轻。

孔子何人?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一张年老的画像——俯身、颔首,谦卑慈祥,而后是絮絮叨叨的教导。

学者李零在《丧家狗》中说,他少时不爱读《论语》,觉得它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读懂孔子,或许需要年长一些,经历点世故人情。而后,方能懂得夫子与弟子之间那些嬉笑怒骂,毫不掩饰、又充满智慧。

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被描绘成一个拘执小节,少有情味,高高在上的圣人。事实上,他最怕受人尊敬,他善感多情,又有不少的怪癖。

比如,他避见不喜欢的来访者,又高声弹唱,使得那人听到;他还是个偏心眼的老师,处处表扬弟子颜回,却对“子路每下毒手”;他不吃这样又不吃那样,每一餐必定使孔太太伤透了脑筋。

这些,都是普通人的习性,而他又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不屈。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边境,断粮数天,他照旧读书弦乐,饿着肚子招徕子路、子贡、颜回论道,而后对弟子的对答数落或赞扬。

再读《论语》,会在那些简短的句子之间,读出孔子的智慧,他甚至不高深,只是谈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借此,关注“人”的问题。

林语堂先生说,孔子对人性没有强人所难的要求。他不专注于罪恶的问题,而只是注意缺乏教养的人的不良态度、不良出身,以及无知的自满。

弟子樊迟曾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爱所有的人!”又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人。”

的确,孔子对人的洞察,细细想来真叫人叹服。

读读孔子那句招骂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尽管后人对女人和小人的释义有不少变化,却不能不慨叹于夫子对人的细微体察。他其实从来就不是迂腐的男子,而懂得尺度进退,只是有点无奈而已。

又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当然不是酒肉饭菜,而是脸色,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是否从未给长辈看过脸色,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啊。

颠沛流离的孔子,欣然接受了别人对他“丧家狗”的描述,他奔忙于春秋时代那个贵族时代的黄昏中,恓惶无奈,口干舌燥,他实则是孤单的,访遍诸侯,并无大获。而后,返回故国,子亡徒逝,都经历过了,但他依旧保有人情味、个人气节、美学的标准,甚至用今人看来萌萌哒的言行去掩饰与消解这种孤独。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