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宫有专业蹴鞠艺人 每年1天法定踢球日

汉朝人踢的球是什么做的呢?有两种, 一种制作简单, 直接用毛发或毛线“纠结为之”, 叫毛丸, 耐用性要差一些, 估计也踢不太远;另一种就是唐人颜师古所说“以韦为之, 实以物”, 韦是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 缝成球包, 里面塞满动物的毛, 这种实心球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小时候踢过的用塑料袋包裹的废纸球, 但比毛丸高端一些, 东汉末许昌皇宫赛场上常用的应该就是这种。 体育史学者们认为, 这种皮革外壳的实心球, 至晚在殷商就出现了, 因为当时的鞠字偏旁从革, 而且祭祀时又有了鞠舞。

到了唐朝, 足球的制作有了一次质的提升, 从实心球变成了能充气的球。 唐代的诗文当中多有提及, 比如归氏子在《答日休皮字诗》中说“八片尖裁浪作球, 火中燖了水中揉”, 仲无颇在《气球赋》中说“尽心规矩, 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 终使满而不溢”;唐玄宗时颇受重用的徐坚也在《初学记》描述, “今用皮, 以胞为里, 嘘气闭而蹴之”。

综合这些资料可以看出, 唐代的足球更多地称为球, 而不是鞠, 在皮革处理上要经过水揉火烤等多道工序, 制球时, 先把皮子裁成方块, 再用8片皮子组合缝成外壳, 当然, 这种外壳肯定不会有今天用32片皮子做的足球那么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唐代的球已经有了“内胆”, 是动物的尿脬。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内胆球, 据世界体育史记载, 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 比我国晚了三四百年时间。 唐代的球要用嘴吹气, 之后扎起来, 缝好外壳, 就可以踢了。

气球的弹性比实心球肯定好很多, 能够踢得更高, 更具娱乐性, 也因此, 这一器材的重大进步导致唐代的足球规则比之汉代发生了重大改变。 民间的玩法有几人对踢的, 叫做“白打”, “围而蹴之, 不使堕地, 以失蹴为耻, 久不堕为乐”;也有纯粹比赛谁踢得高的, 叫做“趯鞠”, 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有“蹴鞠屡过飞鸟上”, 说的就是这种玩法,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 也讲到一个叫做张芬的人能将球踢得“高及半塔”。

在竞赛场上, 耐扛耐摔的力量型选手不再吃香, 中国古代足球就此锁定“技术流”。 球门从汉朝的一方六个变成了双方共用一个, 从低球门改为高球门, 以将球踢过网洞多者为胜, 双方直接对抗变成了间接对抗。 所以, 从唐代开始, 长途带球奔袭这样的场面就不再出现, 选手们更在意停球、 射门的技巧。

寒食节这天不踢不爽

古代足球规则的演变, 往往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牵制, 这就是军事训练。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