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人取名有五原则六禁忌

周代的姓名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取名方式呈现多元化,既不拘一格又有规则可寻。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周人取名崇尚质朴

中国的姓名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周代以前的历史记载不像后来那么多,人名有限,我们只能从帝王谱系中找出一些上古时期的取名规则。周朝建立后,史籍渐多,名人辈出,有足够的资料供我们了解各种姓氏的来源和变化多端的取名方式。

就取名而言,通过阅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便会发现西周春秋战国的取名方式既崇尚质朴,不拘一格,又追求吉祥,时有禁忌。取名崇尚质朴是三皇五帝以来的传统,从周人的祖先后稷的名字就可见一斑。后稷的名字叫“弃”,这个名字是他的母亲姜原(又作“姜嫄”)给他取的。传说姜原有一次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足迹,随后怀孕,足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她认为不吉利,便把男孩丢弃在一条窄巷,却发现路过的牛马都避开不踩他,于是她想把男孩放在人烟稀少的山林,结果发现山林里也有很多人。无奈之下,她只好把他丢在结了冰的沟渠上,但还没离开,就有大鸟飞过来,用翅膀把孩子保护起来。姜原此时觉得这孩子很神奇,便抱回去把他养大。因当初想丢弃他,便给他取名“弃”。这种质朴的取名方式,也被周人继承下来,人们不认为像“弃”这样的名字很贱很难听。如周庄王时的周公名叫“黑肩”,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更难听,叫“黑臀”,但当时人们都觉得不足为奇,根据生下来的生理特征取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取名多蕴含父辈对子孙的期望

诸如此类的人名还有很多,如郑庄公出生时难产,因此名叫“寤生”,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即脑袋上面中间低四面高,故名“丘”,字“仲尼”。“仲尼”的“仲”字,代表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名字中有排行字,在周代十分流行。这种习俗在周代可追溯到周朝建立前的古公亶父时期。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他给儿孙的取名方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太伯、虞仲、季历,“伯”代表老大,“仲”代表老二,“季”代表最小。在“季”之前,还有“叔”,“叔”可代表老三,也可代表老四、老五等。如周武王有九个同母兄弟,老大叫伯邑考,武王是老二,老三叫叔鲜,周公旦是老四,老五叫叔度,老六叫叔振铎,武王最小的弟弟叫季载。在先秦名人中,以伯、仲、叔、季入名字的数量最多,一般出现在字中。如伯服、伯阳、伯荒、蔡仲、管仲、敬仲、季札等。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