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诸葛亮领衔的三国廉吏

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表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丰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一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这是《三国志》里的原文,大意是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土地有十五顷。我家里人的吃穿,是绰绰有余的。至于我在外面行军打仗,并没有别的花费,吃的穿的,都是国家给的。我不会搞别的营生,来让自己的小日子红火起来。等我死以后,不会家里有很多钱,外面有很多存款,那样做,确实对不起陛下。等诸葛亮去世以后,发现的确情况属实。一个蜀汉丞相,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如此清贫,诸葛亮的确可以看做廉洁奉公的楷模。

其实不止诸葛亮如此,三国时期这样连接的人还有很多:

史载曹魏一哥夏侯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夏侯惇一生出生入死,跟随曹操屡立战功,最后官至大将军,却清廉自守,有点钱财就分给别人,从来不大手大脚花国家一分钱,而且不为自己购买别的东西,也不自己开公司办实业;有一个叫徐邈的“赏赐皆散与将士、无人家者”,这个人把皇帝的封赏全部给自己手下的将官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另外魏明帝曹睿也说他:“历事四世,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余财,朕甚嘉之。”大意是:服务了四代皇帝,统帅兵马,一直忠于国事,从来不给自己谋福利,自己去世之后,家里都没有多余的钱财,我内心里很高兴,给与嘉奖。

不仅蜀汉曹魏如此,孙权手下也是如此。大将朱桓:“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馀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这个人也是廉洁奉公的典型,甚至去世之后,丧事还是孙权给办理的。

那么当时为何拥有这么多清廉的官员,江湖以为:

其一,带头老大以身作则,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有刘备,在早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都是胸怀大志的,都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不耽于享乐。比如曹操,史载一生提倡节俭,曾经带头杀死了穿着比较奢华的儿媳妇。

其二,当时的读书人品的比较高尚,没有过于追求享乐的坏习惯,再说当时的头面人物要求很严格,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刘备,其实最关注的就是这些人的操守和品德。

其三,带头大哥都不是富二代,曹操孙权刘备都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磨砺了自己,尤其是刘备,早年生活困苦,后来一直颠沛流离,手下将官深知保持艰苦朴素的重要性,当初刘备拿下益州,分封赵云的时候,赵云就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现在是动乱时期,国家还没安定下来,一定要让人民先过上好日子,官员才能安心。刘备一听,很有道理。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