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相、杨幺起义:南宋初年宋朝内部的第一次挑战

南宋初年,金军不断南侵,铁蹄所过,一片破败景象。南宋统治者并不体恤人民的疼苦,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广大人民啼饥号寒,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荆湖地区尤为突出。“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询其所以,皆缘金人未到,而溃败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逐袭之师继至。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盗贼既退,疮痍未苏,官吏不务安集,而更加刻剥,兵将所过纵暴,而唯事诛求。嗷嗷之声,比比皆是,民心散畔,不绝如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一)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钟相,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以“等贵贱,均贫富”为政治纲领,以传教行医作掩护,进行起义的宣传组织活动。

靖康二年(1127年)初,北宋快要灭亡时,钟相曾派他的儿子钟昂率300人参加勤王民兵行列,后被遣送回籍。这些人身受剥削压迫,又亲眼看到南宋政权的腐朽,遂在钟相的领导下准备起义。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北宋溃兵形同土匪,由孔彦舟率领窜到澧州(今湖南礼县东)一带,鼎州人心惶惶,钟相遂率众起义。鼎、澧、荆南(今湖北西部)等地人民纷纷响应,力量迅速发展,号称40万人,占有武陵周围7州19县。

钟相在起义后不久的一次战斗被俘,壮烈牺牲,杨么成为起义军首领。杨么,湖南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原名杨太,因他在起义军将领中年纪最轻,人们便亲切地称他为杨么(当地称年纪最小的为么)。杨么根据洞庭湖地区的特点,采取了“陆耕水战”的斗争方针。陆耕,就是在没有战斗的时候,在陆上耕种,为起义军提供物质保障;水战,就是当敌人来进攻时,就在洞庭湖上以水战打击敌人。为了贯彻这个斗争方针,杨么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拥有包括车船、海蝤在内的战船1000多艘。起义军凭借这支水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 “围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春,鼎澧镇抚使兼知鼎州程昌寓,派杜湛率步兵从陆路攻打沚江口起义军的夏诚大寨,令覃敌率8车车船 2艘、海蝤船20艘从水上配合。夏诚早有准备,将部队埋伏在寨内,大开寨门,以诱敌军。杜湛、覃敌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入,夏诚也不出击。两军相持数日,宋军疲惫不堪,程昌寓不得不下令退兵。此时,恰值沚江水落,江口滩浅,覃敌的大型车船无法机动,受到起义军小战船的围攻,结果连同制造这2艘船的著名工匠高宣一起被起义军俘获。起义军步兵也同时从寨内出击,大败宋军。此后,起义军在高宣的帮助下,大造车船,迅速增强了水军的实力。

南宋统治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第二年六月,派御前大军都统制王躞领本部3万人马,并节制御前水军正、副统制崔增、吴全所部水军1万人,再次“围剿”杨么起义军。八月,王璎率军到达洞庭湖地区。伺机进犯。到了十一月,天气渐冷,江湖水浅。王璎认为这是进攻的有利时机,遂分兵两路,发起进攻。一路由程昌寓、王璎率领步兵依次夺占杨么军的营寨,企图将起义军赶至下游;另一路由崔增、吴全率领水军在岳州艑山(今岳阳以南的湖中)、湘江口、洞庭湖口和牌口等处待机,一旦程、王将起义军赶至下游,便立即进行夹击,一举将其歼灭。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