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镕基的传奇身世

悲惨身世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发奋努力,且养成了处世深沉稳重的性格。也使后来的朱镕基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贫者、反感仗势欺人、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墨吏。然而,朱镕基的传奇身世却鲜为人知。      朱镕基故乡“朱氏祖屋”      出湖南省城长沙,沿107国道东行32公里,就到了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朱镕基故乡。转上一条水泥小路,蜿蜒入山,两旁时见青竹婀娜、杂花间树,再行二三公里,地名棠坡,朱氏祖屋“恬园”就曾坐落在此,“以前好大一片屋咧,60年代全拆光了。”和平村村委会的小宋说。      “朱镕基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和平村村支书黄自力告诉记者,“他大概到9岁多才离开棠坡。”朱氏祖屋所在处,现在是一个苗圃,遍栽紫色的红槭木,开阔的地势,犹可想见当年的规模。      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清末文豪吴南屏,曾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受邀到此做客,并挥毫赞叹恬园之美:      “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会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岗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与乃伫,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苗圃右边有一四角凉亭,亭中有古井一口,上有记载,“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丰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位于泞坡祖屋进门丹墀中,有石砌围档,井水清凉甘甜”,这口井自开凿之日起,清泉不绝,朱氏家人及族中所办的学校,都以此为饮用水,至今100余年,不盈不1995年,湖南省地质勘探队还特意彩井水作了个鉴定,结果为“特优质矿泉水”。      朱元璋直系后裔岷藩十七世孙      朱镕基祖籍湖南长沙,世居长沙安沙乡棠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楩这一支。他名字中的“镕”字,他父亲朱宽澍的“宽”字,他祖父朱访绪的“访”字,都是朱元璋在600年亲自为他们取的。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第十八个儿子朱楩这一支系,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朱楩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派朱楩南镇新收服的云南。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楩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朱楩被明仁宗从云南北迁至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从此,岷藩一支,自甘肃经云南,最后定藩于今湖南武冈。公元1450年,朱楩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当年,朱元璋有24房子孙。考虑到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朱元璋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      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炆,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朱元璋为第十八房朱楩后裔制订的20个字派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岷藩王室的传递世系是:一世:岷庄王朱楩;二世:岷恭王朱徽糅;三世:岷顺王朱音瀼;四世:岷简王朱膺钚;五世:岷靖王朱彦汰;六世:岷康王朱誉荣;七世:岷宪王朱定燿;八世:岷王朱禋洪(朱定燿曾孙);九世:岷王朱企崟(朱禋洪从叔)。      公元1643年,流贼攻陷武冈,第9世岷王朱企崟被杀,明朝岷藩王族灭亡。      虽然在明朝时,岷藩家族一支宗室成员,大都比较平常,没有产生特别优秀杰出的人物。不过,到了今天,这个家族的后人却产生了一位举世瞩目的杰出政治家,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      据记载,朱镕基家族就是出自第8代岷僖靖王世子朱干跬的一个名叫朱小鲁的儿子。这支家族后来从湖南武冈又向东北迁到湖南省城长沙安沙乡的棠坡,成为棠坡多福堂朱氏。朱小鲁生子朱其美,朱其美生子朱雍松,朱雍松生子朱崇相,朱崇相生子朱理泰,朱理泰生子朱原善,朱原善生子谘桂,朱谘桂生子朱访绪。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      朱访绪,号荷生,为光绪廿年举人,后任河南补用道。朱访绪有6个儿子,三儿子叫朱宽浚,号介侯,是朱天池的父亲,晚清曾任过江陵等县的县令,辛亥革命后归隐田园不仕。最小的儿子叫朱宽澍,号希圣,即朱镕基的父亲。      朱镕基是朱宽澍的遗腹子,1928年,他出生后,伯父朱宽浚为其取字为“长庚”,含有长命和有文名的双重寄托,同时又按族谱为其取名“镕基”。      朱镕基曾伯祖父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      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朱镕基儿时玩伴忆朱镕基童年趣事      80多岁的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小时玩伴,她拄着一根棍子,颤巍巍地领着记者,“你看,那个平地上,我们小时候玩过跳绳的地方。”老人还记得,“细时这个伢子很灵凡(注:长沙方言,聪明之意),也很老实,别个打他,他就哭,说:我不打你、我不打你。”算起来,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堂嫂,老人年事已高,“几十年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朱镕基并没忘记这位童年的玩伴。      据老人的家属介绍,1996年朱镕基那次回长沙时,还特意请人将老人接到长沙小住。      翻过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1961年嫁到村里来的易翠兰,对这个祠堂记忆犹新,她用树枝在地上画起来:“先是一个池塘,从一座小桥过去,接着是一个大操坪,迎面是个大照壁……”按照几位村民的回忆,祠堂足有六七进,雕龙刻凤,气势恢宏。      这座祠堂给当年的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但在1960年代同样未能幸免,易翠兰当年就曾参与拆屋的行动。现在这片故地上,几幢民房杂乱相间,只有一株两人合抱的银杏树,得以幸存。      不为人知的朱镕基父母      朱镕基的父亲名宽澍,字希圣,他是个遗腹子,其父还没有见着他的面,就已去世。朱希圣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数人,他排名老幺。据闻朱希圣绝顶聪明,年少即博览群书,颇有抱负,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自号“清醒上人”。      朱希圣十多岁时,就染上了肺病,俗称“痨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基本无法医治。朱天池说:朱家长辈于是决定给朱希圣娶亲“冲喜”。      “冲喜”是当时农村的古俗,一般是男方家有人病危,急需有个内当家主妇,再就是希冀以结婚的大喜来冲刷晦气,让喜神驱逐病魔,以期让病人因此脱尽晦气而康复如初。      朱镕基的母亲张氏(注:海外媒体误为余氏,余氏实为朱天池之母)就是这一情况下,匆匆嫁入朱家,从后来情况推断,时间应该在1927年末到1928年初。朱天池回忆:张氏的个头比较高,“长得很俊秀”。      “冲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张氏怀孕后,朱希圣身体日渐羸弱,没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      1928年10月1日,当朱镕基出生时,她的母亲张氏也感染了肺病,无法给孩子喂奶,其时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刚刚出生,伯父朱宽浚遂将镕基接到家中,让妻子给他喂奶。      朱镕基与母亲相依为命      从没尝过父爱的朱镕基,与母亲相依为命,朱天池回忆,当时朱家长辈对孤儿寡母格外照顾,几位堂史弟音也相处亲昵,那时朱氏长辈都喜欢唱京戏,每到闲时,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锣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镕基等几史弟竟也无师自通,爱上了这一“国粹”,甚至后来当上总理,朱镕基仍乐于在一些场合展示自己的京剧唱功。      朱镕基跟大哥镕坚的感情尤其好,后来的交往情况,似乎也可佐证这一点:1998年,身在美国的镕坚90大寿暨婚庆60周年,朱镕基特意题辞“金石不渝、百岁可期”,以资祝贺,这应该是“诫题辞”的朱镕基,送给亲属的惟一墨宝。      9岁朱镕基成乱世孤儿      朱氏大家庭在朱镕基出生的时候,已经准备分家,此后不久,朱宽浚赴扬州工作,举家东迁,直至抗战前夕才返回,朱镕基母子分得的那份田产,便委托给“满伯”朱学方代管。      不幸之事在朱镕基9岁多的时候再次降临,染病已久的母亲张氏辞世,朱镕基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      在朱镕基幼失怙恃的岁月中,时局同样不稳,可谓兵荒马乱:在朱镕基出生前,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许克详率独立三十三团,空袭共产党在城内的各类机关,是晚11时许,长沙城内杀声震天、尸横遍野,大屠杀还波及到湘潭、常德、浏阳等20余县市,共产党及群众“遇难者上万人”。      共产党随即在湘赣边境发动秋收起义,并发出了夺取全省政权总暴动的动员令,长沙城内也秘密筹划武装暴动,以作策应,国民党全城搜捕“叛党”,恐怖气氛笼罩全城,秋收起义部队未经训练,不敌国民党优势兵力,被迫转移。      在朱镕基出生后不久,红军曾两次攻打长沙,并一度攻克,此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距长沙仅数百里,长沙因此成为国共两党交锋的前沿,历经“围剿与反围剿”战火荼毒,拉锯战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1月,日机轰炸长沙,形势十分紧张,据《长沙人民革命史》记载,蒋介石电令“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12日深夜,担任放火任务的警备第二团某部误听电话,以为日军已进市点火,是为“文夕大火”,这场大火连烧3天,死者3000多人,全城80%房屋被焚。      朱镕基深沉稳重、倔强、不认输      父母接连撒手西去,对于一个不满10岁的孩童,无疑是人间惨事,后来抚养他的朱学方老人回忆,家庭不幸,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悲惨身世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发奋努力,且养成了处世深沉稳重的性格。      朱天池对朱镕基的性格养成也作过分析:他幼年与寡母相依为命,虽然族人颇为照顾,但遭受些白眼想来在所难免,而在少不更事时,孩童间的嬉戏,身材瘦弱的朱镕基也受了不少欺负。      朱天池记得,当时和朱氏子弟住在一起的还有任氏兄弟,他俩十分顽皮淘气,常欺负朱家子弟,别的朱家子弟对他们都退避三舍,而朱镕基表现出倔强的个性,即使被打倒在地也决不认输。      或许正是由于幼年的苦难经历、加上此后求学的颠沛流离,使朱镕基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贫者、反感仗势欺人、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墨吏。后来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为农民的穷苦泪洒宁边,为长沙的溃堤九江掬泪……实有真情动,实有苦衷在。      朱镕基中学成绩优      1941年2月,朱镕基以崇德小学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投考广益中学,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入初中一年级39班。广益中学是一所私立中学,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于1905年创办,原名惟一学堂,这所学校在当时的长沙首屈一指,社会上流传着“要学习、进广益”的谚语。解放后,广益中学改为湖南师大附中,至今仍为长沙的名校。那位在毕业成绩表上紧挨着朱镕基,排名第二的沈谱成对“皮肤白净、气度沉稳”的朱镕基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朱镕基和我在班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们为竞争第一名,曾封闭式相处。现在想来,似有年幼稚气之感。初中毕业时,朱名列第一,我为第二,这在毕业证编号上尚可见之。”      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朱镕基在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和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的两份珍贵的学籍档案:      一份是《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初中三十九班毕业生毕业成绩一览表》,填于民国三十三年一月。有趣的是,上面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此表适用于不参加毕业会考者于办理毕业后1个月内呈由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汇报至部。这也许说明了此项毕业考试不是由省内统一组织的,而是由广益中学组织的。这份成绩单经历了62载的光阴岁月,至今仍保存完好。在这份毕业成绩一览表上,朱镕基的各科毕业成绩荣登榜首,记载如下:公民98.80分,国文86.60分,英语95.40分,数学98.80分,地理98.20分,物理97.00分,化学99.40分,自然98.20分……共记载了14个科目的毕业成绩,总分为1274.30分,平均分数为91.02分,总分比排列第二的沈谱成同学多出5.3分;      一份是《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第26班理组学生学籍册》,档案用两页A3幅面的纸张书写。档案第一页上方记录了朱镕基在抗战胜利后,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从国立八中转学,民国三十五年九月重新回到长沙,就读于省立第一中学的情况。下方记录的朱镕基的监护人是他的伯父朱学方。这反映了朱镕基幼失慈严,是由伯父抚养、资助的独特人生经历。在第二页成绩单上,清晰地记录了朱镕基在民国三十五年九月至十二月在一中就读时各科的成绩:公民96分,国文80分,数学80分,化学95分,物理86分,外国史85分,外国地理85分,英语90分,体育70分,军事训练81分。各科的平均分数是84.80分。      长沙市楚怡学校为举办百年校庆到湖南省档案馆查找档案时,很意外地发现了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就读于该校的一份成绩单,该份成绩单用A4幅面的黄纸书填写,填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份,成绩单字迹工整清晰,真实地反映了朱镕基在1944年就读于湖南私立楚怡中学高中部机械科的学习情况,上面记录了朱镕基的各科成绩:公民80分,应用国文87分,应用外国文98分,实用物理80分,实用化学98分,理化实验86分,数学96分……共计有10门功课的成绩,平均分数82.10分,居同班同学的前列。      这3份学籍档案保存时间最长的有62年,最短的也有59年,历经了五六十年的光阴,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的洗礼,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尤其这3份学籍档案真实地再现了朱镕基在颠沛流离求学生涯中的学习成绩,可谓是弥足珍贵,真实地反映了朱镕基那段时间的求学经历。      1943年12月,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毕业后,于1944年2月就读于楚怡中学。他这一阶段的学习,很少有人知道。朱镕基在第一次湘西之行时,曾回忆道:我当时在新化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念了高中一年级,时逢长沙会战,长沙沦陷了。随后,国立八中到新化招生,我经考试转学到国立八中。1944年到1946年,随国立八中从新化、辰溪、泸溪、吉首辗转至永绥(原花垣)念了2年。这正好与档案记录互相印证。在湖南私立楚怡中学的一份学籍档案上,有这样的记录:民国三十三年高中一年二期,朱镕基因受战事影响不能继续入学。当时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国破家亡的感受令朱镕基刻骨铭心。多年后,他在长沙市楚怡学校百年华诞时给学校发来了贺信,信中他深情地回忆了在楚怡学校就学的经历:“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母校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1946年9月,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朱镕基作为公费生,从国立八中转学到刚从七星街迁回长沙的省立一中。湖南省立一中,1912年由符定一、贝允昕等创办于长沙紫东园,是全省最早的公立中学。校长符定一为其制定了“公、勇、勤、俭”的校训。当时一中每个年级为两个班,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朱镕基就读的是一中高26班理科班,随后他考入清华大学。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时局中,朱镕基始终坚持求学,即使是颠沛流离也从未放弃。      有人说,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个性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青年时代的教育与自我塑造。从朱镕基中学时代求学的经历看,家庭不幸,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奋发努力,且养成了他处世深沉稳重的性格。从朱镕基求学时的档案成绩看,他将全部身心都放在学习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十分注重英语的学习,这为他日后担任国家总理,加强中国与世界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朱镕基的求学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青年,正是在艰苦的求学环境中磨砺自己、刻苦学习,在世事的沧桑中历练自己、沉静处事,才从一名青年学子逐渐成长起来。最终凭借他积累的才能、学识,在政治领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运旗手“误入歧途”      1947年,年仅19岁的湖南伢子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一进校就拿到了奖学金。      因为喜爱文科,英语又好,朱镕基刚进清华时“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这也促使他下决心在工科埋头钻研起来。朱镕基的同窗好友、着名法学家郭道晖回忆说,朱镕基学习很用功。当时,电机系的功课在全校是最难的,他却应付自如,是班上的“业务尖子”之一,当过“课代表”。他待人诚挚,在同学中很有威信。朱镕基非常热爱文学。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常开玩笑说,自己做官是“误入歧途”。      在清华园里,朱镕基结识了一群大师级的教授,每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都感觉值得回味。“朱(自清)先生为人廉洁、谦虚。他讲话的样子,音容宛然。”“我们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听他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学习之余,朱镕基痴迷唱戏,曾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      1948年4月,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北平各校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四月学运”风暴,清华等校的师生员工举行了连续半个月的罢课。为保护校园安全,清华的学生们成立了“护校纠察队”,朱镕基是队员之一,和同学们一起夜间轮流值班,拿着棍棒守护校园。      1948年秋,清华大学的十来位湖南籍同学自愿组成了一个“过共产主义生活”的小集体——“明斋117室生活小组”。朱镕基积极参与,并很快成为组织的骨干之一。小组生活的内容是组织读书会,学习从解放区传来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办了一份油印报《晓露》,还油印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民主主义论》等书,供全校同学学习,在读者中声名大噪。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据当时的电机系党支部书记李叔平回忆,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人。他作为班长,代表本班同学在全校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后来,党组织考虑到工作需要,没有批准他参军,并于1951年1月推荐朱镕基担任学生会主席。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朱镕基不但要指挥、开动庞大的“学生会机器”,还要随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发表演讲,动员和组织同学积极参加活动。他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五一”大游行,声援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动员同学踊跃参加捐献运动;还同清华大学的校委会与青年团联合制定了《全校爱国公约》等。后来,朱镕基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时,有人夸他组织能力强、口才好,他说:“这是在清华当学生会主席时锻炼出来的。”      1951年,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一直十分珍惜在清华的同窗情谊,他所在的51届电机系,确实也是英才辈出,光院士就有4位。朱镕基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集体的优秀,并深深为之自豪。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