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士族的社会结构——门第与出身

士族亦称门阀世族,是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定形态。士族源起于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是它的鼎盛时期,隋唐两朝则逐渐衰落直至最后消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在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因而,人们一般又将这一历史时期称为士族时代。

士族重视门第,讲究出身,建立了一整套门阀等级制度,从而给社会深深打上了身份和等级的烙印。

士族处于社会结构的最上层。士族世代高居官位。其子弟满20岁者,只要不是呆傻,皆可入朝为官,朝内重要的官职,几乎全被他们垄断。而且升迁很快,往往短期之内便可“坐至公卿”。士族巧取豪夺,广占田地,封山占水,积聚了巨大的财富。

士族也有高低上下的分别。一般说来,那些族人能长期保持上品官级的是最高一层,称为“右姓”,如东吴地区的顾、陆、朱、张四姓,南迁的王、袁、谢、萧等姓氏,皆是“四海通望”,为天下所公认。其他一些大族虽也在士族之列,却是相对下等。

除士族以外,地主阶级中还有庶族。他们虽然也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社会、政冶地位较之士族不可同日而语,有天壤之别,这就是所谓的“士庶天隔”。此外就是小农,他们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尽管勤耕不辍,但在重重盘剥之下,仍然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地位最低的是奴婢,他们不仅经济不独立,连人身也是属于主人——士、庶地主的。士族一般都拥有大量奴婢,如南朝刘宋沈庆之有奴僮千人,士族可以任意驱使甚至杀戮他们而不受任何约束和惩罚。

为维护这种等第有差、界限分明的社会结构,士族祭起了门第、出身这两道“宝符”。他们按照家世名声确定各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以便分享不同的政治、经济权力。士族们非常重视编撰“家谱”,将家族的世系源流明确地记载下来;政府也插手其间,考查核实,严防非士族人家“假冒”。政府命官取仕,“必稽(查)族谱而考其真伪”;给予免除徭役的优待,也定要查明是否有士族身份。

为保持自身的“高贵”血统,士族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只在同等士族之间联姻,而不与低等级的士族通婚,更不能同庶族谈婚论嫁了。连社会交往的对象,也要与门第出身联系起来。

士族用门第与出身在社会中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要受到它的束缚。各等级成员间的流动凝滞,社会结构容易陷入严重的僵化状态。士族子弟在政治上凭出身就可青云直上,在经济上则有世传的丰厚祖产,没有了动力,就不可避免地向腐化、骄奢、脆弱滑落。因此,门第与出身又成了套在士族头上的绳索,它愈发达,士族末日来临的速度就愈快。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