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是清朝康熙年间铸造的钱币。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期间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货币经济发达。康熙元年(1662 年),清政府下令停铸 “顺治通宝”,改铸 “康熙通宝”,并规定嗣位改元皆如此例。
康熙通宝钱径一般在 2.5 - 2.7 厘米,重 3.8 - 5.5 克,面文楷书直读 “康熙通宝”。其背面文字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背文满文 “宝泉”“宝源”,为户、工两部所造;另一种是仿顺治五式的满汉文钱,左为满文纪地,右为相应的汉字纪地。全国共开设铸钱局二十四处,受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影响,产生了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 “康熙通宝” 钱。
满汉文钱币区分明显,除宝泉、宝源二局所铸以满文纪局外,各省所铸以满、汉文纪局。后人为收藏研究方便,将满汉文纪地的局名编为一首 “背文诗”: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有人将这套钱称为 “诗文二十品”。此外,还有 “巩”“西” 等字的争议,以及俗称的罗汉钱,相传由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色泽金黄,熙字写法有别,制作精良,铜质金黄光亮,个头较大,为单点通,与普通 “康熙通宝” 差异明显。还有福建宝福局于康熙 60 大寿时起铸的背穿干支贺寿钱,存世罕见。另有雕母、样钱流世。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山西民间流传大量清朝古钱,珍稀币种数量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