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行大龄入学 小孩读书不好家人也要受罚

核心提示: 现代的“快慢班”, 古代也有。 如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 颁小学条制, 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 班级分“外舍”、 “内舍”、 “上舍”三种。 新生皆分在外舍, 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 升入上舍。

本文摘自: 人民网, 作者: 倪方六

古代的孩子几岁入学?学制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怎么考试?如何评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哪些手段?

1.古人几岁开始上学

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 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 现代家长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入学年龄, 在古代最主流。 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 如东汉哲学家王充、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大戴礼记·保傅》称,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 学小艺焉, 履小节焉”。 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 必立大学、 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 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 见小节, 践小义”的记载。

可见, 先秦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 明清时期, “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 《嘉靖太平县志》载, 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 十五岁以下, 皆入社学”。 《嘉靖香山县志》则称, 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 皆入学”。

而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 与现在差不多, 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 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 据《旧唐书·孙思邈传》, 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 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 以至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之大为惊叹, 称“此圣童也”。

具体几岁入学, 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 甚至20岁读小学的都有。 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 “凡为父兄者, 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 俱要送入社学。 ”社学, 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还有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 据《魏书·刘兰传》, 北魏人刘兰, 便是“年三十余, 始入小学”。

2.读书不学好会挨揍

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 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 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 被打板子、 抽鞭子、 罚跪如家常便饭。 王充《论衡·自纪篇》称, “书馆小僮百人以上, 皆以过失袒谪, 或以书丑得鞭”。 可见, 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体罚在古代叫“挞罚”。 到明代, 挞罚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 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 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 “无故而逃学一次, 罚诵书二百遍;二次, 加朴挞, 罚纸十张;三次, 挞罚如前, 仍罚其父兄。 ”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