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可以从皇帝专用的中门出城

大明门

城头变换大王旗

按照明朝人的理论, 这座皇城一共有六座城门。 明末太监刘若愚在自己的《酌中志》一书中提到皇城的正南门是大明门, 这座城门可以算得上是明朝的“国门”, 从门的命名上就非常不俗: 以国号为名。 后来到了清朝, 这里被改称为“大清门”, 延续了自己国门的地位。 而后来的中华民国, 则将其改称为“中华门”, 同样是利用了国号。

这里不得不提一提1917年的张勋复辟, 他率领着自己的辫子军“光复”了清王朝, 这之后的十二天中, 大清门真的是见证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历史事件。 话说张勋复辟之后马上派人把中华门的匾额摘下, 换成原来的那块“大清门”匾额。 搭架子的工人们换好匾额后, 并没有撤换脚手架。 而这场复辟闹剧也确实只上演了十二天后就以失败而告终。 大清门的匾额, 虽然已经破旧得掉了一块漆皮, 又被重新更换回了中华门。 脚手架也自然不用拆了再搭了。

如今这座城门已经不复存在了。 其原址上现在是毛主席纪念堂。

长安左门

见证科举发榜盛况

从大明门往北, 沿着千步廊走过去, 就到了承天门(即今天的天安门), 承天门东侧为长安左门, 西侧为长安右门, 长安左门附近都是一些文职机构。 而长安左门外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事件的发生地, 那就是科举发榜。

清代的科举考试中的会试, 大多是在开春的阴历二月或三月举办。 这时候为了照顾考试的举子们, 政府都会派发棉衣、 姜汤和茶饼, 有时候还会配给一些粥饭, 以抵御北方寒冷的天气。 说实话, 那时候的考试, 着实还是需要毅力的。 以首都北京为例, 无论乡试还是会试都在贡院中举行, 里面是9000多间像牢房一般的“号舍”, 这些应试者们要经历三大场考试, 每场三天。 这九天考试过程中考生们只能在号舍里面吃喝拉撒睡。 而且按照考试制度, 号舍还必须得锁门。 这一锁了门想要出来就难了, 因此这里最怕的就是火灾。 明正统三年, 北京贡院着了一次火, 一下子烧死了九十多名应试的考生, 当时的英宗皇帝给每个遇难的考生配备了一口棺木, 并将他们集体掩埋在朝阳门外, 给这座集体墓葬起名: 天下英才之墓。

经历了会试的选拔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殿试了。 这是最后一道关, 命题人是皇帝, 阅卷的老师们也都是内阁大学士, 考试地点在紫禁城内。 考试前一天, 大学士们拟出几道考题, 由皇帝从中选定, 然后刊刻印刷试卷。 第二天考生们考完试, 试卷要进行弥封和誊录。 避免通过辨认笔迹来走后门。 之后就是在内阁的满本堂这间屋子里进行阅卷。 和现在的考试非常类似的是试卷的后面还要贴上一张白纸, 签上阅卷人姓名。 这些试卷经过大家的品评, 选出前十名, 用黄签写上一到十名贴在试卷上进呈御览。 最后由皇帝选出一二三名, 当着皇帝的面由大学士们填写在相应的试卷上, 然后他们便拿着这十份top10试卷回到内阁, 进行拆封。 最后的工作就是填写金榜了。 这次考试如果拿了第一名, 那就是高中状元了。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