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成都系世界东方“维也纳”雅乐渐被燕乐取代

“这本口袋书选材精粹、 内容精彩、 史实精确, 更重要的是通俗易懂, 一册在手就能览尽成都4500余年的人文精华。 ”3月, 由市地志办编纂的“口袋书”《成都精览》(上册)出版发行后, 同步启动了全市各中小学、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 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 以及各大图书馆、 星级饭店、 车站、 机场和外事、 接待、 旅游、 侨务、 商务等窗口单位发放工作。 由于该书便于携带, 文字通俗易懂, 受到了市民们的喜爱和追捧。 据悉, 目前该“口袋书”首次印刷的5000册已发放完毕, 下一步还将陆续发放25000册, 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 村史、 育人”和服务现实的社会功能。

精彩链接>>>

唐时成都是世界东方“维也纳”

唐时的成都, 是古代的世界东方音乐之都。 当年,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甫风尘仆仆来到成都, 一脚踏进城门, 满城音乐之声给这位饱经沧桑、 颠沛流离的诗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欣然写下“喧然名都会, 吹箫间苼簧”的名句。 他在另一首诗《增花卿》中, 进一步表达了对这座音乐之城的赞美: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时诗人陈陶也在《淅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诗中, 记述了他在成都的听歌见闻: “蜀王殿上华筵开, 五云歌从天上来。 满堂罗绮悄无语, 喉音止驻云裴回。 管弦金石还依转, 不随歌出灵和殿……”这种弦乐之声还弥漫在成都的乡村, “村落闾巷之间, 弦管歌声, 合筵社会, 昼夜相接。 ”

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转型期。 刻板的庙堂雅乐越来越衰微, 宴会时演奏的燕乐在唐代上层占了统治地位。 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入蜀, 这种转变在成都得到充分体现。 最著名的是前蜀皇帝王建陵墓石棺基座上的24乐伎图, 它记录了唐代燕乐中“座部伎”演奏的瞬间场面, 是唐代音乐的生动写照。 图中乐伎使用乐器达20种, 以龟兹乐(西域民族音乐)为主, 清商乐(汉族大曲)为辅, 又吸纳天竺(印度)、 扶南(柬埔寨)、 高丽(朝鲜)等外国音乐, 是唐代由雅乐向龟兹乐为主的燕乐转变时期的代表, 是唐代成都作为古代世界东方音乐之都的历史见证。 而乐伎演奏的乐曲, 经学者考证, 正是著名的蜀派音乐“蜀国弦”, 再发展为“蜀宫伎乐”, 演变为竹枝词和竹琴清音、 川剧高腔, 自成体系, 构成蜀音乐文化的独有特色。

说到“蜀国弦”, 必须说到诞生于成都、 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雷公琴。 学界公认: 传世古琴, 以唐琴最为珍贵。 唐琴之中, 又以雷公琴为最佳。 “唐琴第一推雷公, 蜀中九雷独称雄。 ”唐代成都雷氏三代制琴, 历120年不衰, 其中九人名扬天下。 雷琴诞生后, 唐、 宋贤哲多以收藏雷琴为荣, 并在其著作中津津乐道。 如欧阳修苏轼等均曾收藏过雷琴, 元稹曾作为描述聆听雷琴演奏的其余, 称“雷氏金徽琴, 王君宝重轻千金”。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