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京漂族”:杜甫曾在长安漂泊10年

“京漂族”是指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京城户口的流动人口。 据报道, 如今北京的“京漂族”多达360万人。 这个数据仅指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并且办理了暂住证的人数, 如果算上短期的和没办暂住证的, 估计不少于500万人。

“京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 唐朝的时候, 首都长安就有不少“京漂族”。 如大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等, 都曾当过“京漂族”。

王维15岁时就到京城交游了。 由于天资聪明, 多才多艺, 王维一到长安很快就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 《旧唐书》中说: “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 无不拂席迎之, 宁王、 薛王待之如师友。 ”“尤为岐王所眷重。 ”此外, 从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也可以看得出, 他经常是王府的座上客。

王维虽然在京城混得不错, 但毕竟是“京漂族”, 身在他乡难免经常思念故乡和家人。 17岁那年的重阳节, 他作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实际上也是当代“京漂族”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不过, 王维的“京漂”生涯还是挺值的。 由于在京城结识了众多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 为他在科举考试中胜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岁那年, 他便考中了状元。 王维算是“京漂族”中的佼佼者。

与王维比起来, 杜甫的“京漂”处境就差多了。 从35至44岁, 杜甫在长安整整漂泊了10年,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 父亲去世后, 他断了生活来源, 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迫于生计, 他只好从野外采来一些草药, 到长安城里摆地摊。 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 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 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对自己的这段穷困生活描述道: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后人称他的这段经历是“落第高才苦长安”。

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不断向权贵投诗, 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 但收效甚微。 40岁那年, 也就是“京漂”了6年之后, 他进献的《三大礼赋》终于受到了唐玄宗的赞许, 命其待制集贤院。 “待制”相当于获得了当官的资格, 但还得等候任用。 这一等又是四年, 直到44岁时才被授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然而, 杜甫上任没几天, 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他又失业了。

杜甫“京漂”10年, 总算还是获得过一个小官职, 比起孟浩然已属幸运者了。 孟浩然“京漂”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 但毕竟是空手而归。 孟浩然40岁那年到达长安后, 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即席赋诗, 满座皆为之倾倒。 可在科举考试中, 他却名落孙山。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