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本鬼子一词竟出自清朝的对联?

说起来,“日本鬼子”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战争结束后,“日本鬼子”演变成为华人对日本人的蔑称,而有时“日本鬼子”还会简称为“鬼子”;比如电影《鬼子来了》和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是实际上“日本鬼子”源自针对西洋侵略者的“洋鬼子”一词(最早在《聊斋志异》里,“鬼子”是道士对魔鬼的蔑称;当白种人侵略者踏上中国后,因为在当时的东方人看来,西方人确实有些面目扭曲、长相怪异,与魔鬼接近,故而“鬼子”、“洋鬼子”的说法就渐渐出现并流行了),早在在甲午战争之后就专被用在对日本侵略者的指代上了。因为在此之前直到明朝,我们蔑称日本人为“倭寇”。

“日本鬼子”一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被人叫了。我查了一下资料,据说其中还有一个典故。

话说甲午海战前夕,清廷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谈判结束之后,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辱清国。待到记者云集,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个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这真是新鲜事。

很快,日本人即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就有8个,我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即可踏平中国。

清臣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记者们看了,个个叫好。所以后来大家便不再称日本人“倭寇”,而改称“鬼子”。

也就是说,“日本鬼子”这个说法,早在清末甲午战争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只是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更加激起了所有中国人的愤怒与仇恨,于是“日本鬼子”、“小日本鬼子”、“小日本”、“鬼子”、“小鬼子”等称呼也就迅速风靡起来,深入人心,传遍了中华大地,直到如今。

这个典故和对联我看基本上没有问题,只是还可以说得更准确些。因为在那个时代,既然“鬼子”早就是指外国侵略者,当日本人来侵略我们时,“日本”与“鬼子”二词自然很容易就凑合成另一个词——“日本鬼子”了。所以在中国民间,在老百姓口头,19世纪末清朝晚期,该词就已经出现了;至于说文字上的记载,大概还是以这个典故和对联为最先。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