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国力的象征“战车”为何最终退出战争历史舞台?

战车,是先秦时代战场上的武器之王。中国早在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战车。据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伐夏的战争中就动用了战车70乘。而至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更是出动了300乘战车。到了春秋时期,车战已完全成为了当时战场的主流作战形式。可当历史迈进战国时代,战车数量却开始逐渐减少,甚至慢慢退出了战争舞台。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驰骋疆场

战车制度在商代时已开始逐渐发展,那时候的战车已采用一车三员制,即一辆战车上配备有车左、参乘、车右三名甲士。“车左”持弓弩,负责远程攻击;“参乘”随身配有刀剑,负责驾驶战车;“车右”执戈矛,负责近战。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驷马最早指的就是拉战车的四匹马,“驷马难追”形容的就是驷马战车风驰电掣的速度。西周时已经开始出现驷马战车,驷马战车一方面增加了战车的动力,提高了车速,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战车的冲击力,提升了整体战斗力。那时候的战车已配备“车之五兵”,即“矛、戟、剑、盾、弓”,不仅能攻能守,还能兼顾长距离对战与短距离交战。作战车阵也已经有了方阵、雁行之阵、鱼鳞之阵等多种形制。

到了春秋时期无论是战车的性能、装备、编制、阵形等均已达到了巅峰状态。自此,战车已完全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导地位。

战车交战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屈原的《九歌·国殇》里是这样描写的:

“操吴戈兮披犀甲”甲士手执盾牌,身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战车车轮摩挲,短兵相接;

“矢交坠兮士争先”弓箭如雨坠落,战士奋勇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冲破了我方队形,搅乱了战车阵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马战死沙场,右边的马被兵器所伤……

由此可观当时车战的大致情况。

正由于战车在先秦战场上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战车的数量就自然成为了衡量当时各国军事实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标准。“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兵车万乘,戎卒七十二万人,故曰万乘之主”,拥有战车百乘称为家,千乘为国,万乘为主,这里很明显地将战车数量与势力强弱的关系表现了出来。

可这样的情形,从春秋末期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guoxuewenhua/5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