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的崛起

一、六国削弱秦国称雄 >   ——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公元前259年,一位秦国公子的男婴,在赵国都城邯郸出世。他姓嬴名政,就是后来的 秦始皇
    嬴政之父异人,又名子楚,是秦昭王的庶孙,孝文王的庶子。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得宠,他曾作为“质子”被派往赵国,寓居赵国都城邯郸。秦昭王后期,秦赵关系 紧张,异人处境困顿。当时,阳翟(今河南禹县)富商 吕不韦正在邯郸经商,结识了这位窘迫的秦国公子,认为“奇货可居”,便以重金买通孝文王的宠妻华阳夫 人,立异人为太子,取得继承王位的资格。
  异人的父亲孝文王,是个短命的国君,即位仅三天就死了,异人因而被立为庄襄王。这位曾经失意的王孙,一跃而为国君,对吕不韦格外敬重。吕不韦立嗣有功,当上了秦的国相,封为文信侯,食洛邑十万户,家僮达万人之多。
  但是,庄襄王同样是个短命的国君。公元前246年,在位不过三年的庄襄王也死了,13岁的嬴政登上王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执掌秦国的朝政大权。秦王政虽然年幼,一时不能亲政,但是祖辈却为他完成统一大业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
   原来,在战国初期,齐、楚、燕、赵、魏、韩、秦等七国,并列为“战国七雄”。其中秦国僻处雍州之地,人们视如“夷狄”之属,与山东六国相比,是个比较落 后的诸侯国。直到秦孝公即位后,任用 商鞅,变法图强,秦国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执行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急遽增长。公元前 340年,商鞅率军东进,击败强大的魏国,俘获魏将公子,初露秦国“雄诸侯”的锋芒。从此,落后的秦国逐步跃居“七雄”之首,商鞅变法这一社会改革,成 为秦国历史发展的转折。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在诸侯国中已是屈指可数。它拥有一支约百万的常备军,是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之一。秦的实力发展如此之快,其威望与日俱增。秦惠文王即位之初,楚、韩、赵、蜀纷纷入 秦朝贺;连周天子也以礼相庆,对这位新国君表示祝贺。
   秦惠文王继孝公之后,凭借雄厚的军事力量,屡次击败东北方毗邻的强敌魏国。公元前331年,秦大败魏军,斩首八万,虏其将龙贾,魏国被迫割河西(今陕西 澄城县以东至黄河一带)之地求和。接着,秦军渡过黄河,以破竹之势,先后攻取汾阳(今山西荣河)、皮氏(今山西河津县),又包围魏邑焦(今河南陕县境内) 和曲沃(今河南陕县西南),魏国再次把上郡15县献给秦国。三年之间,秦接连击败魏国,收复河西失地,夺得黄河天险,威震山东诸国。
   秦国频频举兵东向,而且取得节节胜利,一些诸侯国望而生畏,因而“合纵”抗秦的潮流,便随之兴起。秦惠文王针锋相对,起用魏人 张仪为相,以“连横”之策, 对付“合纵”抗秦的力量。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一作楚)五国,联合匈奴攻秦,秦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击败韩、赵军队,韩将申差被 擒,八万余人被杀。这次“合纵”抗秦,以失败而告终。
  秦的东北方大局既定,便将注意力转向西南的巴蜀和东南的楚国。当时楚国的实力比 魏强,又与秦国东南方毗邻,时时威胁着秦国。秦视楚如心腹之患,早在楚威王时期就有举巴蜀并汉中的野心。果然,楚威王死后13年,秦将司马错挥师南下,一 举灭了西南的蜀,接着又吞并巴,下一个目标就是楚国的汉中了。然而,当时楚齐结盟,秦不敢轻举妄动。于是,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楚国,劝楚怀王与齐绝交,愿 以商於(今陕西商县东南,河南西陕一带)六百里地相送。昏庸的楚怀王喜形于色,立即与齐断交。当楚怀王派人到秦受地的时候,张仪却表示只能给予楚国六里 地。楚怀王大怒,两次发兵攻秦,结果都被打败,楚将屈被俘,汉中郡六百里地落入秦国手中。楚军一败再败,伤了元气,国力开始衰弱。
  从此,汉中与巴蜀连成一片,一起并入秦国版图。秦据有一个稳定而又富饶的后方,解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
  但是,秦惠文王“壮志”未酬,过早地死了。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只有四年,也死去。秦国的王位,由秦惠文王另一个儿子继承,这就是秦昭王。
  秦昭王即位,因为年纪还小,母亲宣太后临朝,又任用魏冉宣太后的异父长弟)为相,处理政务。昭王前期的秦国,朝政完全由宣太后魏冉控制。
   秦昭王时期,势力能与秦匹敌的只有东方的齐国,它们成为遥遥相对的两大强国。公元前288年,为了拆散合纵联盟,削弱齐国的力量,秦派魏冉约齐称帝,条 件是秦齐共伐赵国,齐王欣然接受。于是,齐称东帝,秦称西帝。但是,齐国为了孤立秦,争取天下归心,不久即将帝号取消,秦亦随之放弃称帝。当时秦、齐两 强,旗鼓相当。直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之后,又南侵楚国,西侵“三晋”,而且企图并周室而代之,许多诸侯国无不为之震恐。齐国势焰逼人,秦受到了威 胁。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派蒙武大举伐齐,夺取九城。过了一年,又与韩、赵、魏、燕联合,发动攻齐的济西大战。齐国一败涂地,失去了强国地位。
   接着,秦再败楚国。自从秦夺得汉中以后,对楚国仍然步步紧逼。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诈称在武关约会楚怀王,乘机将他劫持到咸阳,要求割让巫郡和黔中 郡,遭到楚怀王拒绝。楚怀王被扣留三年,最后病死在秦国。秦没有就此罢休,幽禁不成,便改用武攻。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发陇西之兵,大败楚军,楚国 被迫割让上庸(今湖北房县西北)、汉水北岸等地。第二年,又遣 白起攻楚,水灌鄢(今湖北宜城东南)城,楚军伤亡惨重。公元前278年,白起乘胜攻破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襄王逃到陈(今河南淮阳县)。秦夺取鄢、郢之后,以该地置为南郡。接着,秦令蜀守张若率兵东下,夺得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至此,号 称百万雄兵的楚国,仅留下十几万兵力。楚国也一蹶不振了。
  破楚之后,秦军移师北上,攻打“三晋”。自秦昭王即位十年后,大约25年间,秦对魏、韩频频用兵,所侵占的领土相当可观。魏、韩两国大大削弱,秦军的攻击目标,便指向另一劲敌赵国。
   赵国继魏、齐、楚之后,是战国后期的强国。秦国与赵国的关系,在秦惠王后期,两国兵争日渐增多。从秦武王即位,到秦昭王初期,双方关系又趋于平静,十余 年间未见兵火。其后30年,两国处于或战或和的状态。公元前270年,秦发兵攻赵,两军战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国名将赵奢坚壁不战,后来又抢占北山, 乃纵兵大破秦军,使秦遭受少有的惨败。
  此后,秦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将主要兵力转向攻魏、韩。公元前262年,秦 军占领野王(今河南泌阳县),切断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太守自请归附赵国。秦不满赵国接纳上党,翌年即派王进攻上党,赵使廉颇拒秦于长平,两国 关系紧张起来,公元前260年终于爆发长平大战。
  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在上党郡境内,由赵国名将廉颇率军驻守。大战之初,秦的攻 势凌厉,赵军损兵折将,接连失利。廉颇采取守势,坚壁不战,以消耗秦军的力量。秦大施反间计,散布廉颇怯战欲降,秦只惧怕赵括统兵的流言。赵王果然中计, 以赵括取代廉颇为将。秦昭王闻讯,立即更换秦军主将,以白起为上将军,统兵击赵。赵括虽然是名将赵奢之子,但他的母亲深知赵括没有统兵的才能,力劝赵王收 回成命,却遭到了拒绝。于是,赵括傲然将兵,更改廉颇原来的部署,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秦将白起佯装败退,引赵军至秦壁之下,并派奇兵绝其后,分赵军为二, 秦昭王亲自赶赴河北,征发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到长平,断绝赵军的援兵和粮道。赵军挨饿46天,竟以杀人充饥。为了突破秦军的包围,赵括分兵四队,几次轮 流突围,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赵括孤注一掷,亲领精兵冲杀,结果被秦军射死。秦大败赵军之后,将投降的40余万人统统坑杀,仅放回弱小者240人。
  长平战后,赵国力量大大削弱,白起准备乘胜包围邯郸,攻灭赵国。范雎嫉妒白起功高,乃说服秦昭王,同意赵国割地求和。从此白起与范雎关系不和。
   公元前259年,秦遣王陵将兵攻赵,白起因病未行。王陵进攻赵都邯郸,遭到赵国军民奋力抵抗,秦军受挫失利。秦昭王令白起替代王陵,但白起认为,秦经长 平之战,损失不小,今远征邯郸,赵内励士卒,外连诸侯,里应外合,秦军必破无疑。白起不主张再兴师伐赵,乃称疾不行,昭王改派王取代王陵。又经范雎保 举,以郑安平为将军,率军围攻邯郸。
  邯郸被围之后,赵国派平原君赵胜向诸侯国求援。平原君与魏国有姻亲关系。他要求魏国出兵,魏王害 怕秦国报复,由晋鄙率领救赵的十万魏兵,一直持观望的态度。因此,魏公子无忌不得不窃取虎符,夺取晋鄙的兵权,对围赵的秦军发起攻击。平原君又率门客毛遂 等20人,与楚国结盟抗秦,救赵的楚军由春申君黄歇率领,也同时开到了邯郸。
  魏、楚救赵的军队汇集邯郸,秦军遭受内外夹攻,数战不 利,处境十分危急。秦昭王再遣白起攻赵,白起称病不肯奉命,因而触怒了昭王,终于被削夺爵位,贬迁阴密(今甘肃灵台西),不久被赶出咸阳。白起行至杜邮 (今陕西咸阳东北),昭王遣使赐剑“自裁”。在秦历代名将中,白起杀敌最多,战功显赫,其结局却最惨。
  与此同时,久围邯郸的秦军,遭到魏、楚、赵联军的攻击。魏公子无忌大败秦军于邯郸,秦将王兵败逃回,被赵军围困的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邯郸之役表明,诸侯国利用秦内部的矛盾,合纵抗秦,依然可挫秦军的锐气。
   尽管如此,秦昭王时期,山东诸国相继削弱,而秦国越战越强,已成历史的定局。秦昭王晚年,各诸侯国对于秦,事实上已经宾服。当时韩、魏虽未亡国,但史称 “韩王入朝”(《史记·秦本纪》),而魏则“委国听令”(同上)。南方的楚国,由于屡败于秦,不仅丧师破国,还被迫一再迁都,逃之夭夭。赵国自从长平惨 败,邯郸被围之后,也如同 惊弓之鸟。还有齐国和燕国,因慑于秦的军事力量,也常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秦围攻长平,齐国拒绝支援赵国,使赵军遭受灭顶之灾。
  总之,秦昭王在位56年,已逐步造成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到秦庄襄王时期,任用吕不韦为相,秦继承前辈的武功,又夺取许多战略要地,为统一全国创造有利条件。
  庄襄王即位那年,吕不韦诛灭仅存七县之地的东周君,连同西周之地,以及当时攻取韩国的成皋(今河南汜水县东北)、荥阳(今河南荥阳北)等地,在黄河南岸设置了三川郡,使秦取得黄河中游的战略要地,为后来的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第二年,秦将蒙武攻赵,取榆次(今山西榆次)、狼孟(今山西阳曲)等37城;接着,王攻取上党诸城,又在黄河北岸设置了太原郡。这样,北自上郡以东,河东、太原、上党三郡,都收入秦国的版图,形成秦东临赵、燕,南北可以夹攻韩、魏的形势。
  秦王嬴政继位之后,秦将蒙武伐魏,接连攻占酸枣(今河南原阳县东北)、虚(今河南延津东)、燕(今河南延津东北)、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等20城,并初置东郡。
   上述三郡的建立,秦的势力深入六国腹心之地,使山东诸国受到很大的威胁,形成秦东逼齐国,从西、南两面包抄赵国,楚国则多方受敌,而韩、魏只能坐以待毙 的局面。这是吕不韦对秦兼并六国所作的贡献。所以,秦王嬴政登位之后,吕不韦“奉先王功大”(《史记·吕不韦列传》),继任为秦的相国。
  秦王嬴政得天独厚,从祖辈那里继承“七雄”最强国家的王位,但是他登位之时因为年幼,不得不依靠老臣辅政,吕不韦成为执掌秦国朝政的主要人物。随着秦王嬴政年岁的增长,秦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终于酿成一场尖锐的斗争。
   二、剪除吕任用客卿
  ——秦加强中央集权
   自庄襄王即位以来,在秦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三派政治势力。吕不韦因资助异人有功,受到特殊恩宠,一跃而为秦的相国。此后十余年间,吕不韦执掌秦国朝 政,继承前辈武功,为统一六国作了许多贡献。在他执政期间,不仅相继夺取诸多战略要地,而且广泛招致宾客游士,成为秦国招揽人才最盛的时期。他还亲自主持 编撰《吕氏春秋》一书,囊括一批修养有素的各学派的学者,对统一后的大一统政治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其书出自各家各派之手,名为“杂家”,其实更加推许道家 的学说。在秦王政亲政前夕,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市门上,宣布“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借以显示他在秦国的绝对权 威,以便使这位行将亲政的年轻的国君,继续执行他的政治主张。
  当时新发展起来的另一派政治势力,是与太后关系密切的一派。本 是吕不韦的舍人,与秦王母后同是邯郸人。吕不韦与太后关系暧昧,唯恐被发觉,乃以为宦者进于太后。得幸于太后,赏赐甚厚,势力膨胀地发展起来。他 被封为长信侯,拥有家僮数千人,舍人千余人,还将封地太原郡更名为“国”。当时事无论大小,皆由决断。他是继吕不韦之后,秦国又一铁腕人物。的 政治野心很大,曾与太后预谋,将来立他们的儿子为嗣,准备夺取秦国的王位。
  除了上述两种政治势力之外,还有代表王权的秦王嬴政一派。 虽然嬴政曾一度委国事于大臣,但是他作为王权的代表,以及他推重法家学说,力行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都不能容忍任何削弱或虎视王权的人物存在。这三种政治 势力如水火不容,一旦时机成熟,其矛盾会立即表面化和公开化,演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年满22岁。按照秦 制,他将在秦的旧都雍举行加冕典礼,亲理朝政。这对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而且有人告发不是宦者,曾与太后私通,预谋篡夺王位。唯恐祸起及身,便 盗用御玺及太后玺,征调大量军队,准备发动围攻雍都蕲年宫的政变。秦王政闻讯,立即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平息叛乱,双方战于咸阳,叛军被杀数百人, 及其党徒都被活捉。最后,被车裂处死,夷灭三族。其党徒或枭首,或处以三年劳役,被夺爵迁蜀者,达4 000余家。与关系密切的太后,也被幽 禁在旧都雍。
  秦王政在亲政前夕,成功地将及其党徒一网打尽,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企图夺权的一大祸根。
  在平息叛乱之后,因事连吕不韦,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罢去他的相国职务,并将他迁往封地洛阳。翌年,为了消除隐患,秦王政又赐书吕不韦,令其全家迁蜀。吕不韦恐遭杀身之祸,最后饮鸩自杀。
   事件引起秦国的震动,加以在此之前又发现韩国水工郑国图谋消耗秦国力量的活动,因而秦的保守势力借机推波助澜,掀起一场驱逐客卿的轩然大波,主谋者 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他们强烈的排外情绪,与客卿事秦妨碍他们执掌朝政大权有关,实际上还是权力之争的延续。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建议凡入事于秦的外籍宾客, 一律驱逐出秦国。秦王政经不住宗室大臣这番鼓噪,下令驱逐客卿,其中包括深得秦王赏识的 李斯
  李斯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轻时做过郡小吏,曾师事荀况,学过治国之术。当六国相继败落时,李斯直奔秦国,投依吕不韦门下,成为吕氏的舍人。之后,他又利用任郎官之便,为秦王政献计献策,深得秦王信任,被任命为长吏,又拜为客卿。
   正当李斯平步青云之时,因秦王下达逐客令,他被迫离开咸阳。在被逐途中,李斯写成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嬴政。他列举秦国历代国君任用客卿使秦国日益 富强的事实,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史记·李斯列传》),必将殃及秦国的安危,力劝秦王改弦更张。秦王嬴政采纳了他的意见,撤销逐客令, 召回李斯并复其官职。后来,又提拔为廷尉。
  秦撤销逐客令,为争取更多的诸侯名士,敞开了大门。魏大梁人尉缭,即在此时来到秦国,被委任为国尉,成为秦王的高级军事参谋。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尉缭与李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在统一中国前夕,一场延续三年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最后以秦王嬴政取得胜利而告终。这位年轻国君剪除政治上的两大对立势力,为他亲政之后进一步加强王权,逐步实现君主专制铺平了道路。
   三、兴师东进先取韩国
  ——秦灭韩
   秦统一形势图秦王嬴政在消灭吕、的政治势力之后,又任用李斯、尉缭等客卿,直接参与谋划、指挥秦的统一战争。他们针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情况,提出用重金 收买诸侯名士,离间诸侯国内部的君臣关系,破坏诸侯国合纵抗秦的活动,然后用武力征服等实现统一的具体措施,从而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
  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中,首当其冲的是韩国。
   韩国是一个小国,地处中原咽喉要地。秦所以首先进攻韩国,一方面因为韩国弱小,容易攻取,可借以威慑其他诸侯国;另一方面韩与秦接壤,既是秦“近攻”的 主要目标,又是秦东进必夺的战略要地,攻灭韩国可以向两翼发展,在战略上有利于推进兼并战争。这是秦先取韩的主要原因。
  韩国尽管弱 小,无力正面对抗秦国,但是为了保存自己,它竭力图谋削弱秦的力量。早在秦王嬴政继位那年,韩国曾派水工郑国入秦,以帮助兴建沟通泾、洛水利工程为名,借 以消耗秦国的实力。但事情很快败露,郑国几乎被杀。接着,韩国又企图借诸侯国之力,阻止秦国东伐。公元前241年,楚、赵发动五国合纵抗秦,韩国毅然参加 抗秦的联军。但是,五国联军不堪一击,在函谷关打了败仗,韩国拒秦的希望破灭。
  公元前234年,秦军对韩发动攻势。韩王安惊恐万状,乃派 韩非出使秦国,以延缓韩国的灭亡。
   韩非子像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门生,擅长刑名法术之学,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著述适应君主专制的要求,得到秦王嬴政的赏 识。当秦王见到《孤愤》、《五蠹》等篇,赞不绝口。但是在韩国,韩非屡次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当秦即将灭韩,韩王安无计可施,才派韩非出使秦国。
   公元前233年,韩非入秦,秦王很高兴,但未信用。韩非上书秦王嬴政,企图促秦攻赵,以暂缓攻灭韩国。然而,它与秦灭韩的计划相悖,终于给嫉贤的李斯找 到陷害韩非的口实。李斯谗害说,韩非是韩国公子,“终为韩不为秦”(《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久留将是后患,不如法诛韩非。秦王政果然中计,将韩非下狱 治罪。
  韩非身陷囹圄,无法为自己申诉。李斯派人将毒药送入狱中,逼令韩非自杀。事后秦王嬴政反悔,要赦免韩非出狱,但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死后,韩国割地称臣,献出南阳之地,仍未使秦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获韩王安,将韩国并为颍川郡。至此韩国灭亡。
   秦灭韩之后,韩王安成为秦的囚徒,但没有被立即处死。韩国的贵族,也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一时成为韩国反秦的中心。父祖 相韩五王的 张良,在韩灭之后,以家财收买刺客,寻机准备刺杀秦王,为韩国复仇。据云梦秦简《编年记》载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以 下引用只注篇名。,公元前227年,秦将韩王安迁离新郑,囚禁在某山,此地今无定论。次年,新郑爆发反秦的事变,大约秦在镇压这次事变中,将这位韩国的末 代国君处死了。
   四、施行离间李牧殒命
  ——秦灭赵
  秦灭韩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了。
   赵既是秦的宿敌,又是秦的劲敌。秦昭王后期,秦赵结怨,双方大动干戈。长平大战,赵军惨败;邯郸之役,秦师败北。两国兵争各有胜负,但论实力,赵国显然 不是秦国的对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秦军攻伐无已,各国惶恐不可终日。以楚为首的韩、赵、魏、卫五个诸侯国,又发起合纵攻秦。指挥联军攻秦的统帅,是赵国 的将领庞。秦不满赵国率先领兵攻秦,在五国联军失败后,便对赵国施以军事报复。公元前239年,秦派长安君成攻赵,但成在前线叛变,秦军以失败告终,赵 国避免了一场兵火的劫难。第二年,发动叛乱,秦无暇东顾,两国的攻战,才暂时平息。
  秦王亲政后,秦赵的战争,又日趋频繁。公元前 236年,秦利用赵、燕战争之机,派 王翦、桓、杨端和率军进攻赵国上党、邯郸地区,从背后袭击赵国,打得它措手不及,连连丧城失地。王翦率领的一路秦军, 先后夺取与(今山西和顺)、阳(今山西左权),进军比较顺利。接着,秦军进行整编,由桓任统帅,又夺取邺县(今河北磁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这 次攻赵,秦取9城,赵国失利。
  公元前234年,秦再派桓进攻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赵将扈兵败被杀,士卒死亡十万人。赵国在军事上屡遭失败,便以李牧为大将军,与桓再战于宜安(今河北晋县西南)、肥下(今河北晋县西)。结果秦军大败,桓逃回秦国。
  公元前232年,秦军分两路,再次伐赵。一路到达邺县,攻打番吾(今河北磁县);一路进军太原,夺取狼孟(今山西阳曲)。李牧再次率军抗击,大破进攻番吾的秦军。秦不敢再战,被迫撤出赵国。
   李牧一再挫败秦军,以至秦军闻风怯战。于是,秦国大施反间计,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促成赵国杀害李牧。公元前229年,当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大饥荒 之后,秦乘机派王翦、杨端和将兵攻赵。李牧、司马尚奉命抗击。这时,接受秦重金收买的郭开,大肆毁谤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迁果然中计,便改派赵葱、颜 聚取代李牧。当时正处在紧急关头,李牧拒不受命,结果遭到捕杀,司马尚也被废黜。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赵葱被杀,颜聚败逃,赵王迁成为秦军的俘虏。同年十月,秦军攻克邯郸,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
   五、铤而走险救燕危亡
  ——秦灭燕
   秦灭赵之后,王翦乘胜率军北上,屯兵于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形成兵临燕国,威胁代郡的局面,引起代、燕一片恐慌。自立为代王的赵国公子嘉,遂与燕国 合兵,驻守上谷(今河北北部一带),以防御秦军的进攻。为了避免灭顶之灾,燕国太子丹活动频繁,但走的却是一条悲剧性的道路。
  太子丹 与秦的仇隙很深。他曾作为“质子”,被派往秦都咸阳。因秦王嬴政待他不好,随即逃回燕国,并寻机对秦报复。现在秦大兵压境,图谋灭燕,更激起太子丹的仇 恨。他不仅收容秦国逃亡的将领樊於期,为樊於期提供避难场所,还与燕国勇士田光共“图国事”,谋划对付秦国的计策。经田光的推荐,他又结识刺客荆轲,试图 铤而走险,以挽救燕国于危亡。
  荆轲原籍是齐人,曾移居卫国,后来又到燕国,燕人称之为荆卿。荆轲擅长击剑,与田光、高渐离往还甚密。 当时,太子丹视秦、燕不能两立,燕国弱小,力不足以抗秦,因而试图派人出使秦国,胁迫秦王归还所侵占的领土,如果不能成功就将秦王刺杀,再联合各诸侯国灭 秦。荆轲应太子丹的要求,答应入秦完成这一使命,被尊为上卿,但迟迟没有行意。眼看秦进兵燕国南境,太子丹十分恐惧,乃敦促荆轲尽快入秦。
  荆轲为了取信于秦,要求献樊於期的头颅,以及燕国督亢(属广阳郡,包括今河北涿县、固安一带)的地图。太子丹不忍杀害樊於期,但樊於期得知荆轲意图,当即自刭身亡。于是,荆轲一切准备就绪,便与副手秦舞阳入秦。
  临行之时,太子丹及其宾客以素服为荆轲送行,直到燕国南境的易水边上。这时,荆轲不禁慷慨高歌,高渐离为他击筑。他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歌声悲壮激越,众人目发指。歌罢,荆轲一行登车西去。
   荆轲到达咸阳,即以重金收买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求见秦王嬴政。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不料秦舞阳登上宫殿台阶,突然脸色苍白,恐慌起来。荆轲沉着镇 定, 谈笑自若,从容地接过秦舞阳手中的地图,献到秦王的面前。秦王打开地图,忽见锋利的匕首,荆轲手疾眼快,左手拉着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惊跳起来,袖子被扯断了。他来不及拔出长剑,荆轲立即猛扑过去,两人绕着柱子追逐开来。在这紧急关头,侍医夏无且拿起药袋,向荆轲打去。秦王乘机拔出 剑,将荆轲左腿砍断。荆轲应声倒地,又拾起匕首对着秦王投去,正好打在铜柱上。荆轲身负重伤,靠着柱子怒斥秦王,最后被秦王左右杀了。
  荆轲刺秦王失败,秦王嬴政怒不可遏,下令增兵赵国,并派王翦率军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燕王被迫杀太子丹谢罪,但并不能扭转败局。燕王喜苟安辽东四年后,燕国终于被秦所灭。
   六、举兵南下王翦出征
  ——秦灭魏、楚
  秦军攻克蓟城,王翦奉命定燕蓟而还。秦的军事进攻,转向南部的楚国和魏国。
   楚国在考烈王、楚幽王时期,国力日益衰弱,跟秦国的关系紧张。秦王嬴政继位初期,秦军攻伐不止,山东五国合纵攻秦,考烈王充当纵长,楚国是抗秦的主要成 员。当时秦向中原发展,不仅危及韩、魏,也威胁楚都郢。楚国为了避开秦的攻伐,被迫再一次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在南郡地区,秦、楚的斗争更加激烈。楚 国为夺回南郡故地,伺机而动,而且曾派兵进攻南郡。楚人在南郡还有相当的势力,一些被称为“邪僻淫之民”的楚人,公开进行各种抗秦的活动,直接破坏秦在 南郡的统治秩序。公元前228年,秦在“南郡备警”(见云梦秦简《编年记》),大概与上述形势有关。
  同年,楚幽王死,楚国政局动荡。幽王死后,他的同母弟犹(一作郝)立为哀王,但是继位不到三个月,其庶兄负刍袭杀哀王,自立为楚王。楚国政局不稳,内部大动干戈,国势日衰。负刍夺位仅仅两年,秦军大举南下,楚国面临覆亡的厄运。
  公元前226年,秦首先派王贲攻楚。王贲以破竹之势,轻取楚国十余城。接着,秦使王贲还师攻魏,改派王翦、李信伐楚。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攻魏,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又引河水、鸿沟水灌大梁。最后,大梁城坏,魏王假投降被杀,魏国灭亡。
   与此同时,秦准备兴师灭楚。秦王嬴政询问李信、王翦攻楚所需兵力。李信年轻壮勇,自负轻敌,夸口20万兵力足矣。老将王翦谙于用兵之道,深知楚国地广人 多,坚持非60万人马不可。嬴政认为他年老怯弱,就派遣李信及蒙武(一作蒙恬)伐楚。王翦遭到冷遇,便借病告老,回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去了。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楚,兵分两路。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武攻寝县(今河南临泉),两军攻势迅猛,连连击败楚军。李信出师告捷,正麾师 与蒙武会合,不料楚军奋起反击,经过三天三夜尾随追击,李信军大败溃逃,七名都尉同时被杀。消息传来,秦王嬴政大为震怒,并亲赴频阳,向王翦赔礼,要求他 替代李信出征。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楚人倾全国兵力进行抵抗。于是,王翦安营驻守,坚壁不战。当楚军东撤时,王翦举兵追击,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南)南,杀楚将项燕,楚军败走。王翦乘胜攻占楚地,先后夺取陈(今河南淮阳)以南,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一带。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取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王翦挥师南下,平定楚国江南之地,降服百越之君。同年,秦再次兴师北伐,王贲一举攻下辽东,俘虏燕王喜。接着,又攻代,虏获代王嘉。至此赵、燕灭亡。
   七、软硬兼施王建降秦
  ——秦灭齐
  山东六国,秦相继灭了五国,最后只剩下齐国。
   齐王建是齐国的末代国君,他继位初期,君王后实际执掌朝政,齐国政局比较稳定。那时秦对中原诸国攻伐不止,各国自救不暇,而齐国僻处东方海隅,事秦谨 慎,几十年未受兵火破坏。但它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采取坐观成败的态度。秦赵长平大战,秦绝赵国粮道,赵人要求支援粮食,齐国坐视不救。虽然齐国暂时避免 兵祸,但是秦终究没有放弃灭齐,最后造成亡国的结局。
  齐国最后灭亡,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即朝政日趋腐败。公元前249年,执政十余年 的君王后死了,临终前告诫齐王慎用臣僚。齐王建是一位昏君。他视佞臣后胜为心腹,甚至起用为齐相。后胜收受秦的贿赂,是秦安插在齐国的内奸。他派许多门客 入秦,也都接受秦的收买。在后胜一伙人的怂恿下,公元前237年,齐王建入朝秦王。秦王嬴政特置酒咸阳,双方打得十分火热。这实际上是庆贺秦“远交近攻” 策略的胜利。从此齐国不修战备,不助五国攻秦,使秦的统一战争减少了阻力。当时一些诸侯国的贵族,曾相继流亡齐国,有人劝齐王给予援助,帮助他们复国攻 秦,但是齐王建不听。当秦顺利攻灭五个诸侯国之后,齐国灭亡的灾难终于降临。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奉命从燕国边境南下,猝然攻占齐都临淄。秦派人引诱齐王入秦,相约封给500里地,齐王建果然入秦受封,结果被囚禁于共,最后在那里活活饿死。齐国灭亡。
   秦经过10年的征战,相继攻灭山东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它从一个落后的诸侯国,变为主宰中国的统治者,主要原因在于秦的变法比较彻底。秦实行奖 励耕战,废除井田的政策,使新兴地主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秦推行的强化君权的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又使新兴地主经济的基础得以巩固,从而促进了社 会生产的发展。这就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秦王嬴政的先辈武功卓著,自惠王及至吕不韦,都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嬴政顺应统一的客观 要求,果断决策,起用人才,推动这股历史潮流的发展。秦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结束战国250余年混战的局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4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