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殿军刘宗周为什么被屡次罢官?如何评价刘宗周这个人?

刘宗周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理学家师,被称为明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同时也是明朝的官员。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理学上成就太高,用光了他的精力,相反他在仕途上却十分坎坷,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刘宗周在万历年间中进士,后入仕途,却屡次被罢官回家。算上他本人主动请辞的,基本上在六次左右。出仕为官,可以说是古代大部分读书人的愿望。希望能够出相为将,光宗耀祖。很少有人能够一步登天,大家都要从微末之位慢慢做起,然后慢慢的升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像刘宗周这样多次被罢官,基本上就没什么希望了。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犯了什么事儿,才会屡次去官离职呢?

万历二十九年,刘宗周考中进士。但是因为母亲去世的原因,在万历三十二年才入仕,担任行人司行人。这个官当了不到一年,刘宗周就以回家侍奉老亲为由请辞,然后就回家了。这一次去官,是因为刘宗周心灰于当时政治黑暗,朋比为奸,奸臣当道。

万历四十年,刘宗周受人举荐,恢复行人司行人的旧位。当时朝中各党派斗争十分激烈,因为在某些言语上,刘宗周亲近东林党人,因此遭来其他党派的排斥。他原本想主动请辞的,但是还未有所行动,就在韩浚和刘廷元的相继弹劾攻击下被罢官。

天启元年,明熹宗刚刚登基,重用东林党人。刘宗周也受此关照,被重新起用,担任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天启四年,升为尚宝少卿,五年为通政司右通政。当时朝中客氏和宦官魏忠贤勾结,二人凭借明熹宗的宠信,逐步掌控朝政内外大权。魏忠贤本人在朝堂上培植亲信,打压异己,残害忠良,将朝政弄的是一片混乱。

刘宗周见此情景,有心想要匡扶社稷,劝谏君主。因此屡次上书弹劾阉党祸乱,其中对阉党之首的魏忠贤,批评的尤为透彻。除此之外,他还上谏劝说明熹宗。一连几封奏疏上呈,却惹怒了明熹宗。明熹宗降旨:“刘宗周藐视朝廷,矫性厌世,好生恣放!着革了职,为民当差,仍追夺诰命。”

天启帝去世之后,崇祯帝继位,大肆清除阉党,起用被贬谪的旧人,刘宗周被起用为顺天府尹。崇祯继位之初,锐意改革,大有明君之势。刘宗周怀抱满腔热血,来到京师,上《面恩预矢责难之义以致君尧舜疏》,希望崇祯“超然远览,以尧舜之学,行尧舜之道”。

崇祯帝继位之时,大厦将倾,希望群臣能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想要实际点的建议,而不是刘宗周这样一心倡导仁义的空口白话。崇祯的想法和刘宗周的想法,不在一条道上,于是做了一年的顺天府尹之后,刘宗周再次选择了辞职回家。

崇祯九年,朝廷诏升刘宗周为工部左侍郎。当时皇太极建国清朝,势力庞大,明朝危矣。刘宗周深知明朝成疴,非一夕能改。所以他上书,希望崇祯帝能从自己本身做起,亲贤臣远小人,修德治心。当时的崇祯帝火烧眉毛,哪里还有空管什么修己身,所以刘宗周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随后又有人弹劾“刘宗周才谓不足而道学有余,主治未获经纶之益,甄士殊多砥砺之功”,于是刘宗周称病请辞。

崇祯十五年,刘宗周被起用为左都御史。当时他其实并不怎么想入职,但是皇命不可违,于是勉强入职。入职之后,刘宗周多次上疏,仍然是强调仁心德治,并没有经世致用的建议。后来崇祯帝想要重用汤若望,发展火器,又受到刘宗周的极力反对。这下子崇祯帝就不待见刘宗周了,以他“愎拗偏迂”而革职。

弘光元年,刘宗周被朱由崧起复,不久南京被清军攻陷,弘光小朝廷覆灭。杭州失守后,刘宗周绝食二十三日而亡。

刘宗周是儒学大家,在思想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一心为国的气节人物。但是在明朝走向覆灭的道路上,却不能提出实质性的建议,所以不能受到重用。这样的大臣,适合做盛世清臣,而不能为乱世能臣。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renwugushi/5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