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简介 张履祥是怎么死的?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是清初时期朱子学说的倡导者。张履祥生于公元1611年,去世于公元1674年,浙江桐乡人氏,字考夫,号念芝、杨园。

张氏家族是桐乡当地一个显赫的家族,张履祥的祖父和父亲在当地都是小有声望之人。然而可惜的是,在明朝逐渐走向覆灭的时候,张氏家族也渐渐走向了衰落。

张履祥的祖父十分喜欢学问,博览群书,经史、传记、医卜杂家,无不通晓。虽然读书很好,但是却不善于经营。所以实际上在张履祥祖父那个时候,张家就已经慢慢的衰落了。到了张履祥父亲这儿,好歹还能勉强维持。不过可惜的是,张履祥的父亲英年早逝。

在张履祥九岁的时候,其父去世,于是留下幼儿弱母,仅靠祖辈上留下的田产度日,处境并不好。张履祥的母亲是个有见识而坚强的妇人,她从小就对张履祥说:“孔孟亦两家无父儿,只因有志,便做到圣贤。”在母亲的教育下,张履祥立志读书,希望日后能够在此取得大成就。

明天启元年,张履祥开始到外祖父家读书。天启二年,拜陆时雍为师,后又师事诸明叔。十五岁的时候,参加童子试,成功考中秀才。不过可惜的是,参加举人考试却没有过。此后他又多次参加举人试,都名落孙山。

科举上的坎坷与失意,让张履祥此后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巩固学识,研究学术方面。等到日后的时候,又开馆授课,倡导理学思想。

崇祯三年,祖父去世,四年母亲去世。连续两位至亲的离世,给张履祥很大的打击。而长辈的离世,最明显的反映,就是家庭的逐渐破败。祖父和母亲去世之后,张履祥和兄长相依为命,勤俭持家,过着清贫的生活。

崇祯六年,张履祥的学问有所成就,也渐渐传出了一些声名,于是被同乡颜统聘为塾师。当时东南地区,结社之风盛行,士子书生相约交流,共同批判朝政。然而对于这样盛况空前之事,张履祥却没有表现出半分兴趣。他并没有参加这些聚会,而是安然的待在家中,自己研究学问。

崇祯十五年,再次赴杭州参加乡试,落第不中。崇祯十七年,前往绍兴,拜刘宗周为师。刘宗周是理学殿军,被称为明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在跟随刘宗周学习的时间里,张履祥受刘思想影响极大。

刘宗周本人多年闲居在家,开馆授课,张履祥对这样的生活十分向往。而这也对他日后的人生规划,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不久之后,山海关开,清军入关南下。张履祥听闻消息后,痛哭失声。等到杭州被攻破之后,张履祥还曾经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但是等到清朝逐渐在中原站稳脚跟之后,张履祥知道事不可为,于是选择了隐居。

张履祥隐居在家乡,开馆授课,过着不问世事,不理朝政的生活。因为他名下还有四十余亩的土地,所以生活不愁。就这样一直过着隐居授课,研究著述生活的张履祥,活到了清康熙十三年。

去世之后,在当地名望极高,被浙江官员和当地百姓推崇,其理学学说得到认可和赞同。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renwugushi/5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