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宗臣简介 宗臣人物结局

宗臣,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之一,生于公元1525年,去世于公元1560年,字子相,方城山人。

嘉靖二十九年,宗臣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以刑部主事的职位进入仕途。他本人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同时也不附权贵。这样的人若是在清明盛世还好,但若是在政治斗争严重的当时,就无法在朝中立足。

嘉靖三十年,宗臣调考功,当时执掌大权的是严嵩父子。宗臣性耿介,加之当时年少气盛,所以对“阉宦敛迹,而严嵩父子济恶”的腐败政治十分不满,最后干脆解职,以生病为由回到家乡。

解职归乡之后,宗臣在家乡百花州修筑房屋,此后居于其中,专心读书。一直到嘉靖三十三年,才回京复职。

回京之后,宗臣移吏部文选司,进稽勋员外郎。然而当时的政治局面,实际上比当初他离京之时更为艰难,朝政腐败更加严重。严嵩掌权的时间越久,所侵占的私人领地就越多,权势也就越大。因为掌握国家大权,所以受到权势追捧。

当时各位宗藩,体恤乞封,看的不是皇上的意思,而是严嵩的脸面。为了让严嵩为自己讲情,都会带上金银贿赂。可以好不夸张的说,要是让当时的御史们,列出朝中贪官污吏,严嵩绝对高居榜首。但关键是,贿赂严嵩的人越多,严嵩一党人的力量也就逐渐扩大,最后又加大了严嵩的权势。

朝政的日益腐败,让宗臣看不过眼,。面对奸党的恣意横行,宗臣从不畏惧权势,而是针锋相对。宗臣因此受到清正大臣的赞赏,但同时也因此受到严嵩的厌恶。如果当时宗臣有把柄抓在严嵩一党的手里,绝对立刻就解决了他。

嘉靖三十四年,被严嵩排挤出京的“后七子”之一梁有誉病逝,宗臣与王世贞等人“相与为位,哭泣燕邸中”。同年杨继盛又遭迫害,含冤而死。宗臣不顾是否会受到牵连,不顾生死,当场解衣覆尸,为之收殓。后七子吴国伦后来也因为忤逆严嵩,而被贬谪江西按察司知事。

宗臣早先本就上了严嵩的黑名单,在后七子其余人先后受到迫害之时,他如何也不可能安然度过。嘉靖三十六年,在严嵩一党的排挤之下,外放为福建提学副使。

宗臣到任之后,受到百姓爱戴,来往学子更是带来文章,请求宗臣指教。嘉靖三十七年,到福建任职的第二年,倭寇犯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备倭事略》有云:“倭寇犯境,百姓被杀死者几千人。流离迁徙,所在村落为之一空。迄今数月,其势益横。”

而最让大家痛惜的是,本来应该是保护百姓的将领,却因为收受贿赂讨好严嵩,而使得倭寇犯境的情况越发严重。“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遗嵩,致寇乱益甚。”

到最后是提学副使的宗臣作为护军使者率兵抵抗,不仅督查左右,同时也关心将士。在倭寇进攻迅猛之时,安抚人心,率军抵抗。

他原本只是文质彬彬的一介书生,当时却顶天立地,将自己的卧榻安置在城楼之上,颇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风度。当倭寇围城之时,他平定物价,稳定局势,率兵奋力抵抗,最终击败倭寇,保护了福建百姓的安全。

等到倭寇退去之后,“父老群然别余,泪下沾衣焉”。嘉靖三十九年,宗臣在福建任所去世,不管是福建百姓还是将士,听闻这个消息之后,都痛哭哀悼。而在他去世之后,尸首也被福建百姓安葬在闽赣交界而风景秀美的武夷山上。他的家乡,虽也有墓地,但却是衣冠冢。

由此可见,宗臣在福建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见宗臣对福建的意义。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renwugushi/5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