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助纣为虐――秦人远祖蜚廉、恶来以材力事纣

费昌在商汤灭夏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商汤的重用,嬴姓部族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而大大提高,进入了统治阶层;在有夏一代忍声吞气的嬴姓部族此时 扬眉吐气,意气风发。这支与商王朝同宗共祖的嬴姓部族,对商王朝忠心耿耿,不管商的后代帝王德政如何,都唯商是从,唯商是忠。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从商汤开国直至 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由此可见,在商一代,嬴姓部族是商王朝最为得力的一支武装力 量,嬴姓部族人才辈出,战功累累,受到商王朝的重用,并被立为诸侯。费昌的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 >   不过,令许多研究秦史的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一族自费昌之后,再也没有明显的世系传承记载,相反的倒是,先前不大显赫的大廉一族成了秦人世系的主要传承者。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大廉的玄孙名叫孟戏、中衍,传说中他们的身体长得很像鸟,但却说着人人都能听得懂的人的语言。其实,这暗示了直到商时,嬴 秦部族还未完全走出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嬴秦部族社会仍然保持着燕子图腾崇拜习俗。商王朝的太戊帝听说中衍族人驾车的技艺很高超,就想让中衍族人给自 己驾车,于是就去问卦占卜,卦相非常吉利,于是就把他们请来给自己驾车。为了笼络住中衍一族死心塌地为自己服务,太戊帝还给他们娶了妻子。太戊帝的这一招 果然奏效,从太戊帝开始,中衍族人及其后代子孙,都尽心尽力地效忠商王朝,或冲锋陷阵攻城掠地,或养畜种黍纳贡进赋,每代均有功于商。当然,商王朝也厚赐 中衍及其族人,所以《史记》上记载中衍一族的嬴姓子孙大多显贵,上升为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中衍的玄孙叫中,他领着秦族一部散居在商王朝版图的西部地区,这一地区当时为戎族所居,中和他的族人担负的是保卫西部边疆的任务。
   中的儿子名叫蜚廉蜚廉生了恶来恶来,又名恶来革,有人认为革是恶来的名字。恶来出生的时候,正是殷纣(zhòu)王为商天子之时。这个殷纣王是个 好武之人,力气很大。而恶来也是一个大力士,力大无穷,据说恶来曾经空手与老虎和犀牛搏斗,把老虎和犀牛撕成了碎片。蜚廉也很有本领,跑起路来就像飞一 样,是个难得的长跑健将。古人行军作战,大多长途奔袭,而且以力博敌取胜,所以蜚廉的善跑,恶来的有力,就为殷纣王所欣赏,父子二人都被委以重任。
   据《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这时还任用了秦嬴部族的费仲主持国政。费仲这个人最善于溜须拍马,十分贪财,所以商王朝里的正直之士,都不愿意和他亲近。 刚才说过的那个恶来,也是个令秦人蒙羞的家伙,他除了以力博人,凶狠残暴之外,还喜欢无中生有,挑拨是非,向殷纣王进谗言,诋毁正人君子,因此与其他诸侯 国的国君关系也很疏远。但蜚廉和恶来父子俩到底做了哪些坏事,由于史料无载,因此不得而知。不过,《晏子春秋》上却有着殷纣王任用他们父子两人“凌轹 (lì)天下”、“威戮无罪”的记载,想来他们俩是为了报答所谓的“知遇”之恩吧,跟着殷纣王干了很多人神共愤的坏事。成语“助纣为虐”,就是因他们俩 “以材力事纣”之事而来的。
  正因为秦人的先祖与商王朝有着这样深远的历史血缘关系和政治利益关系,所以,当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天下的 诸侯都背叛殷纣王而投奔周武王,只有恶来等人不肯离开纣王,而且积极充当先锋,领兵帮助纣王负隅顽抗。据说当周武王领兵与纣王在牧野决战的时候,恶来还奋 不顾身地冲入周军阵中,杀出一条血路,把纣王救入朝歌。当殷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攻入朝歌的时候,恶来仍然领兵恶战,但最终是寡不敌众,力竭而亡,被周兵 割了首级。周武王平定朝歌之后,就废掉了恶来一族的嬴姓,把恶来的部族降为奴隶,以示惩罚。
  前面讲过,在嬴秦部族中,还有一个名叫费 仲的人,因为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以得到了殷纣王的信任,成为殷纣王的宠臣,遭到国人的唾弃。其实,最初的费仲并不是这样,《 韩非子》当中就记录了 费仲曾向殷纣王建议除掉西伯昌,以免后患。但是,殷纣王不同意,最终导致了战败身死的结局。大概是费仲看到殷纣王的昏庸残暴,于是就改变策略千方百计讨好 殷纣王,并且趁机中饱私囊。费仲在监造鹿台的时候,对修造工役十分严酷,遭受鞭挞和疲惫至死的工役不计其数,但是费仲只管自己的富贵,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据《史记·殷本纪》载,西伯昌被殷纣王囚禁在里时,西伯昌的僚臣闳(hón)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殷纣王,并且送了大量财物给费仲,费仲 接受财物后,替西伯昌说了好多好话,殷纣王就释放了西伯昌。后来,周武王伐纣时,费仲也被杀死了。
  关于蜚廉的命运结局,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说武王伐纣的时候,蜚廉不在朝歌,他奉殷纣王的使命出使北方。当他回来时,商朝已灭,纣王已死,无法复命。于是,蜚廉就在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 山,位于山西省霍县东南)筑起祭坛向纣王报告出使的情况,以复王命。由此可见,蜚廉大概此时尚有为商复仇的意图。不料,蜚廉在祭祀的时候,却意外地获得了 一副石棺,石棺上刻着“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几个字,其大意是说:“天帝命令你不要参与殷朝的灾乱,赐给你一口石棺,以光耀你的氏族。”蜚 廉很是惊悚,于是就接受了上天的告诫,打消了起兵复仇的念头,带领他的族人隐居在霍太山一带,而且蜚廉死后,就埋葬在霍太山。
  另一种说法见之于《 孟子·滕文公》,按照《孟子·滕文公》的说法,蜚廉在纣王死后,并没有放下武器,蜚廉不但参与了武庚叛乱,而且与 周公的军队打了三年之久,最后一直败退到东海之滨,兵败而被周公的军队杀死。以蜚廉为首领的秦人部族不但被废了国,也被废掉了嬴姓。
   此外,根据陈(tí或chí)常所著的《中国上古史演义》里的讲述,这个蜚廉在纣的时候还帮助纣训练过一队象阵,曾经用象阵对付过东夷族人。当武庚叛 乱的时候,蜚廉和奄国联合对付周公的封地鲁国,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象阵还真起了点作用,但后来有的象老的老了,伤的伤了,死的死了,没有过去那样历害了, 所以和前来帮助鲁国的姜太公打了几次之后,就被周公的伏兵杀败,群象陷入伏兵中间,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被活捉。蜚廉只得向北逃跑,不料逃到半路,被伏兵 包围在东海边上,全军覆没,自杀而亡。
  不过,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不否认蜚廉还生得一子,取名曰季胜。史书上没有关于季胜事迹的记载, 却记载了季胜的儿子孟增受到周成王宠幸的事迹,算是对蜚廉结局的一种交代。据说孟增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被周成王召入宫内,委以重任。 虽然孟增具体担任何官职不详,但从孟增得到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āo)狼之地,并以地赐其名皋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的记载来 看,应该是近臣无疑。
  孟增虽然身为周成王的近臣、宠臣,有功于周王室,但除过赐予土地,以地名皋狼为名之外,并没有为其部族恢复嬴 姓,其部族地位仍然不高。皋狼生有一子,名为衡父,史书上虽然记载了他的名字,但却没有记载他有什么作为,想来也是政绩平平,乏善可陈。但是,衡父的儿子 造父却大有作为,被周穆王所宠爱,并因功而受赐于赵城,因此而得姓为赵氏,使其部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春秋之际的晋国大夫赵衰就是造父的后代,他的食邑 就在赵城一带。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4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