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

陈寅恪,字鹤寿,生于公鸭云1890年,去世于公元1969年,世代书香世家出身。陈寅恪的祖父为陈宝箴,晚清维新派政治家,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诗人,清末进士,曾任职吏部主事,有“清末四公子”之称。母亲俞明诗是山阴俞明震的妹妹,也是著名的才女,能诗而擅鼓琴,有《神雪馆诗集》。其妻唐筼,为台湾巡抚唐景崧之女。

陈寅恪自幼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等知识,后来随父亲依据金陵,又因为其父开办思益学堂,聘请国学大师教授学生的关系,陈寅恪自幼时起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年长之后,又曾经游历各国,在各国诸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等学习,所以眼界开阔,对西方知识也有着很深的认识。因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远比他人更深,且往往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被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陈寅恪文学素养很高,是历史上很牛气的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评价他:“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清华大学改制之后,陈寅恪被聘为国学导师,此后也在各大高校任职,不说国外的高等学府,就是国内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任职。他在清华大学教授时段最多,被称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这人,人称“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被并举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陈寅恪传》:“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外影响也很深远。陈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诸老的著作,大都是属于考证、疏证、笺证、考释之类,而不是有系统的史述。”

这些评价,只能让大家知道陈寅恪到底站在怎样的一个高度。而要认识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一个人,则要从他留下的各种故事中寻找。

考试怪题

上文已经告诉大家,陈寅恪曾经在各大高校中任教。当初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要给新生出入学考试试题,而陈寅恪已经确定第二日要到北戴河休养,所以时间紧迫,他只匆匆出了两道题。第一题是作文《梦游清华园记》,第二道题就比较有趣了,出了个对子,给出上联“孙行者”,让学生们对出下联。

这道题有一半的考生都交了白卷,有些人则对出“沙悟净”、“猪八戒”、“唐三藏”等都给了不及格。只有周祖谟对出“胡适之”得了满分,另有人对“祖冲之”也符合要求。

当初一些学生,对陈寅恪出的对对子的题目十分不满,还上报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什么年代了还出对对子的考题。但是陈寅恪却说出这个题目: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对于新生的入学考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陈寅恪三十六岁的时候,与前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女儿唐筼成婚。两人婚后夫妻感情极好,共同育有三个女儿。1955年,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陈寅恪题诗曰:“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同年陈寅恪过寿,唐筼赋诗言:“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羡离支佐旧醅。郊外肴蔬无异味,斋中脂墨助高才。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

在这首诗中,唐筼回首他与陈寅恪相识的二十七年时光,明确的表示不悔当初嫁给他。两人都是很有才情之人,这些对诗,就算放在现代来看,也是很浪漫的一件事情。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renwugushi/5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