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修渠――“疲秦之计”富关中

前面讲过, 吕不韦刚一担任秦国的相邦,就连年举兵攻赵伐魏,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夺取了大片的土地,等到秦王政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远非关东六国所能比。可以说,秦王政登上王位之前,他的先祖已经为他做好了击败六国、统一天下的准备工作,只等着他挥戈东进,一统天下 了。
然而,就战国末期的六国形势来说,秦国要想实现统一的梦想,就得东出崤山,挥兵东进,攻打韩国韩国地处崤(xiáo)山以东, 紧邻秦地,所以,韩国首当其冲。但是,这时韩国的国力已经很弱了,要想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国大军压境,不积极应对那也是绝对不行 的。可是,国力弱小的韩国,能有什么办法呢?

面对随时都有被秦国消灭的危险,韩桓惠王和他的大臣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疲秦之 计。这个疲秦之计是什么呢?就是鼓动秦王大兴土木,或者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让秦国把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兴修土木工程上,这样一来,秦国就没有多余的人力 物力用于出兵作战,那么,韩国就可以避免与秦直接作战,争取到休息生养,聚财兴兵的时间。

于是,公元前246年,韩国就把自己的水工 (水利工程师)郑国派到秦国来,实施疲秦之计,具体任务是“令凿泾水,毋令东伐”。也就是说服秦国修建一条导引泾水的水利工程,借以牵制秦国的人力物力, 使秦国不能东进,攻伐韩国。当然,郑国来到秦国的时候,绝对不是以韩国的政府官员身份来的,而是作为为了谋求个人名利的普通水利工作人员来的。郑国到了秦 国以后,就想办法得到进见秦王政的机会,并且说服了秦王政和秦国的大臣们,如愿以偿地担任了负责兴修水利的官职。

郑国担任了秦国的水 工之后,非常认真地对关中境内的河流山脉进行了实地勘查,然后向秦王政建议,沿着关中北山修建一条沟通泾河与洛河的渠道,把泾水引入洛水,灌溉关中土地。 秦王政本来就为关中地区的水旱不均发愁,总想着如何提高关中粮食产量的办法,郑国的建议,正中其下怀。于是,秦王政就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并且让郑国全面主 持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工作。这样一来,秦国就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了水利工程的修建上,进攻韩国的战争也就被迫推迟了,韩国的疲秦之计取得了初 步的成功。

郑国渠的修建,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的呢?

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当年的郑国渠,主干渠是西起陕西泾阳县境内,渠首在今天的泾阳县西端的瓠口,现在这个地方还有当年的遗迹。郑国渠由此沿北山南麓的地势东行,流经如今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最后到达洛水,流入洛河,全长300余里。

郑国渠修成之后,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郑国渠修成之后,灌溉关中农田约四万余顷,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200多万亩,每亩收粮一“钟”,相 当于现在的320斤。现在看来其产量不算高,但在当时,却是相当高的了。据说,在郑国渠没有修成的前十年里,秦国遇到的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就达五次之多,郑 国渠修成之后,关中大地上再也没有歉收的年份了。当时地广人稀的穷乡僻壤,成了真正的千里沃野,关中,真正成了“富饶甲天下”的“天府”之国。在秦国的统 一战争中,关中地区丰饶的物产,给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力供应,成为关东战场的后勤供给地和大本营。毫不夸张的说,秦国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与郑国 渠的修建是分不开的。

但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却差一点 半途而废。为什么呢?因为正当工程正在进行的时候,有人向秦王政密报,郑国是韩国的间谍,修郑国渠是疲秦之计。秦王 嬴政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就让人把郑国从渭北工地上押解到咸阳,亲自审问。

郑国被押解到咸阳以后,在秦王宫里,面对秦王的责问,表现得不卑不亢,自在从容。他说:“不错,我当时确实是被作为间谍派到秦国来的,目的是利用兴修水 利使秦国无力东伐。但是,我来到秦国以后,看到秦国兴旺发达,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我愿意为秦国的水利事业贡献我的本领。现在,你们把我杀掉,这项工程就会 半途而废。完成这项工程,只不过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但却会为秦国建立了万世的基业。”

秦王听了郑国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况且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大半,这时把郑国杀掉,对秦国来说不但没有半点好处,而且还会丧失掉把关中变成沃野的机会。于是,他不顾秦王室其他人的反对,释放了郑国,让他继续担任修渠的总指挥。

由于秦王嬴政的大度和明智,郑国不但没有因“间谍案”而丧命,反而完成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鉴于郑国在修建这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杰出贡献,秦王政用郑国的名字为这项工程命名,郑国也算是名垂千古了!

郑国渠的修建,一共用了10年的时间,它不但是关中几十万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郑国和关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郑国渠在水利方面有着许多发明和创造,有许多设计和施工方法的原理,直到今天也仍然为水利工程所运用。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4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