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蒙恬临死前说了什么?大将蒙恬的一生简介

蒙恬(?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祖籍齐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但也遣到了不少奸臣的妒忌,由此拉开了人生的坎何之路……

一、英勇善战,北定匈奴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当时,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从事游牧生产,强悍勇猛,以骑射著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战国后期,匈奴也出现了奴隶主国家机构,统治首领叫单于,匈奴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特点,经常侵袭中原,进行抢掠,严重威胁内地人民生命财产。战国末年,赵国与秦交战,匈奴乘机去占领了河套及河套以南地区,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我们一提到北击匈奴,就自然而然想到汉朝卫青霍去病,但是实际上在他们之前,就有一位将领痛击过匈奴,而且可以说仗打得更漂亮更轻松,他就是秦国的大将蒙恬。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毅然接受了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的命令。

当时,秦始皇面对匈奴的挑衅,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其中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年时期的蒙恬曾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极其熟悉匈奴的战法,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二是蒙恬是秦军中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当时秦国的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而对于塞北草原上和匈奴的野战并无经验可谈。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战争的结果让所有军事爱好者吃惊,蒙恬似乎毫不费力就把称霸北方1000多年的匈奴骑兵赶出了河套地区,并且再不敢来犯。司马迁有记载,匈奴人撤退了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就是说蒙恬在那里,匈奴的战士连弯弓射箭的机会都没有。蒙恬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匈奴被打得魂飞魄散。贾谊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绩的称赞。以至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人汉境,不得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对于蒙恬收河套的战役,很多人认为蒙恬一定是采取了和汉朝反击匈奴不一样的战法。因为当时的秦朝没有像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自然远远少于汉朝。这样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史记》是这样记载的: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由此可知,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

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其效果就像今天的坦克一样,对于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后退?

为了反击匈奴,汉朝和匈奴打了20年,后来通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重创了匈奴。当然,两者也不能同等而论,因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的三分之一,实力比伊稚斜时代小的多。

从蒙恬个人角度来讲,他出生在将门,从小便受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再加上其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大将,自然为国效忠和带兵打仗便成了家常便饭。因此,蒙恬在思想上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安危紧紧绑在一起了。他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这样的精神和力量便可想而知了。

除此之外,他早年在驻守边防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特地针对匈奴研究出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而这一切都为蒙恬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此战后,秦军当时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国当时最为出色的将领。然而,关于蒙恬,载于史册的他并不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很多才能都是当时别的将领难以比拟的。其实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的,无人能赶得上他,甚至当时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二、突发奇想,兔毛造笔

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兵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很激烈,战争拖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够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呈送秦王。当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布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就会把非常贵重的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念头就越来越强烈。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一天,蒙恬在荒原上猎获了几只野兔子回营,途中偶然看见有只兔子的尾巴拖在沙地上,留下了一道痕迹,顿时来了灵感:何不试试用兔毛来改造笔呢?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就立刻从兔尾上剪下一些毛,把它们插在竹管上,试着蘸取墨法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将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也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喊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历史上对于蒙恬造笔的说法也有一些记载。当年,秦将蒙恬率军伐楚,南下至中山地区,因见那里兔毛甚佳,就用来制笔,从此就诞生了毛笔。《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然而,随着考古者的发现,在蒙恬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毛笔了。譬如,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很多颜色协调的图案,如人面纹、波折纹、鱼纹等,其笔触古朴典雅、清晰可见、线条流畅,很显然是用毛笔描绘出来的;在商代出土的甲骨、玉器以及陶器上,有些未经契刻的朱、墨字迹,笔画具有方、圆、肥、瘦的变化,明晰可见,也是毛笔所写。甲骨文中聿字的字形,就像一手握笔的样子,聿就是笔字。

除此之外,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时期的木椁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笔,是用优质的兔箭毛制成,用细小的丝线缠住笔头和笔杆;外面涂漆加以固定,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中,杆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这可以说是我国存世最古的毛笔,它诞生的年代,要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很多。

也有人认为,蒙恬虽然没有创制毛笔,但他对毛笔的制作工艺作了改良。如采用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1972年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杆呈浅褐色,刻有隶书白马作三个字,笔头的芯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层覆以较软的黄褐色的毛。其形制与秦笔相同,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杆外扎丝髹漆以加固。此笔可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良的毛笔的一个典型实例。

恬笔伦纸,毕竟是流传千百年的说法。蒙恬造笔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为什么要把毛笔的发明和蒙恬联系在一起?蒙恬在笔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值得世人去研究与探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3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