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坦克?战车是先秦时期的“坦克”

在古代“御”,是指骑马驾车的本领。马和马车是古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在交通上,学会骑马和驾车要比走路节省好多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方面,除了运输上提高效率外,战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坦克”,在那个阵而后战的时代是冲击对方战斗阵型的强大力量。同时车也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不同地位的人的车是不一样的,不能逾越。

骑马驾车是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古人讲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先秦乱世,每一个士大夫必须要学会战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这不但是国家存亡的要求也是自身保命的条件。

古代的车 战争主要工具

车据说是黄帝发明的,他看到天上旋转的蓬草,于是就想到发明车以节省人力,随之车却被用来打仗。

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两代,车就已经成了战争的主要工具了,西周时期,战车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不过一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人们一开始就选择了车战这种似乎比骑兵作战更为麻烦的方式驰骋疆场,直到春秋战国之交才逐渐改为骑兵作战。也许还有什么我们目前尚未了解的因素使战车在战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周标准的战车是四匹马拉的,一

般情况下这四匹马并不是站在一条线上,外边的两匹要稍后一些,所以称为“雁行”,即像天上的大雁的“人”字队形那样。而且这四匹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因为分工不一样所以名字也不一样,车辕套在中间的两匹马上,它们叫做“服”,外边两匹叫做骖或者W,它们用皮带直接系在车轴上。战车平时作为出乘之用,车箱上面有车盖。

战车后边的部件分为三个部分,

即用来套马的辕,然后是车箱和车轮,车箱用来载人,前面要比后面低一点儿,前边有个扶手的横木叫做“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站在轼上远观前方敌情。另外后边还有一根横木叫做“轸”,车轮是用木头做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毂、辐、牙和轴,轴想必大家都清楚,毂是车轮中央中空的那部分,车轴就插在里面,辐条类似今天自行车轮的钢丝部分,早期战车辐条有十八到二十根,后来演变为标准的三十根辐条。五御――古代的驾驶课程

古代的战车都是单辕驾车,变换方向有一定的难度,四匹挽马全靠御手立姿以缰绳控制,没有专门的训练,难以适应作战的要求。对此他们专门开设的“五御”来熟练驾驭技术。所谓的“五御”就是:

(一)鸣和鸾:

和在车轼上,鸾在衡上。“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要统一合适,这是为了调试驾车的节奏。似乎是驾车的入手课程。

(二)为逐水曲:

指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训练御者在路面情况糟糕时的控制车的能力。

(三)为过君表:

君表即标示国君位置之旗帜。国君在会见诸侯、出兵征伐,或者组织打猎时,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帜加以标示,因此有人就认为过君表就是指,御者驾车经过“君表”时

(四)为舞交衢:

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旋转适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节奏。这大概带有表演成熟车技的味道,应该是展现综合能力的课程。

(五)为逐禽左:

驱车追赶禽兽,并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便射猎。这应该是实战训练了。现今――驾驶证成为基本技能

十年前,提起汽车驾驶很多人是为了方便找工作而学习的一项手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普通家庭拥有私家车不再是梦想。

司机,掌握“机”的人。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就出现了司机一词。后来,火车,汽车出现了,“司机”就成了驾驶员的专称。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3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