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关系,归纳起来,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暴虐成性。

既然秦始皇如此被人熟知,那为何还要聊他?我觉得,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还仅仅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上,而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却非常模糊。

在研究历史时,史学家通常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分为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还有民间形象。想要判断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我们还得先弄清楚这三个概念。

1.什么是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来源于记录历史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从事历史记录的人,一般称之为“史官”。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史官在记录国家大事,特别是一国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记录,像写日记一样,有“君举必书”的说法。而在记录历史的官员中,还分别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官职。大史掌管国家六典,小史掌管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记载是相当严谨的,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十分细致和明确。

2.什么是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般是后世的文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加工、改写,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赋予新的生命,我们称之为再创作。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跟据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所写。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历史人物和情节作了很大改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深动和精彩,作品的文学性增强了,真实性也就变弱了,所以,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重新构造和演绎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

3.什么是民间形象?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能被文学家改编成小说,更多的是被民间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在你来我往的传递中,不免会有些加工、臆造、夸张甚至改编的成分。而且,民间传说故事更多是为了表达广大人民众的一种心声,一种愿望,于是便有了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比如“孟姜女哭长城”,这件事在历史上多有讹传,孟姜女确有其人,但哭长城却并无其事。“哭长城”一说,更多的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长城的厌恶和愤恨之情。

好了,以上基本功课做好之后,接下来才真正进入正题: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个暴君?

我觉得并不是。历来很多文学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虐皇帝,实在有些冤枉。既然是文学作品,主观改编必然居多,然而在历史记载中,秦始皇并非如此,相较于后世诸多仁义之君,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有时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第一、“焚书坑儒”的说法有误。

说秦始皇暴虐,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焚书坑儒”,烧毁儒学经典,杀死众多读书人。然而这一故事并非是事实!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完善国家政治体制,采用李斯为首的法家作为治国理念,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一改革遭到了当时儒生和游士的反对,特别是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学派,更倾向于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并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然而秦始皇未采纳,他更为支持李斯废分封设郡县的主张,一些儒生看不过去,就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反对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于是下令焚烧儒家典籍,包括《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当时公子扶苏与丞相王g也极其反对嬴政的做法,并建议以孔子的儒家学派来治理国家,秦始皇不听,为了打压儒生,甚至还下令坑杀了许多读书人。

应该说,上面这一故事与史实只有一半相符,下令焚烧儒家典籍确有其事,但嬴政并没有“坑儒”,而是“坑术士”。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并未记录“坑儒”这一说法。

术士,就是专门从事算命的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任用卢生和侯生,让他们帮助始皇求取仙药,二人自知求取仙药不可能,于是带着巨资离开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把京城所有的术士都抓来,一并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读书人”等同于“儒学学子”的概念也是错误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华大地仍然是百家争鸣,当时的读书人有很多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儒学者,只是其中一个流派的读书人,不能代表所有读书人。

第二、善待功臣,并未滥杀无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比如丞相王g,此人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担任丞相20年。王g曾是主张分封制的领头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间在政治主张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只不过烧了一些书,以此警戒那些意见不统一的人。

对比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三国时的曹操,嬴政可以算得上是个温柔的皇帝了。

西汉宰相窦婴早年曾帮助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战功赫赫,后来却因得罪皇帝的舅舅田`入狱,汉武帝下令将其处死;另外一个功臣主父偃,曾帮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势力,可后来却因一件小事被怀疑私通诸侯,被汉武帝下令灭了全族。

三国时的曹操也是一个以杀大臣出名的霸主。曹操帐下能人聚集,在谋士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他跟随曹操几十年,帮助曹操打得北方天下,是曹操的首席功臣,然而后来却因反对曹操称王,被曹操逼迫至死。如此一对比,秦始皇还真可以称作是“胸襟广阔”,最起码,秦始皇做到了广纳谏言,敢于接受不同意见,对待大臣也足够宽容。

李信,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将军,曾夸下海口,扬言两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大败而归。后来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将王翦,再次攻打楚国,不过,他仍然将李信放在副帅的位职上,这种做法是对臣下多么大的一种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备的素质。

再来说一说王翦,此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灭六国的统一大业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可以说,王翦父子为中华的统一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功劳之大简直可以与汉初的韩信相提并论。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一直对他们父子关爱有加,王翦也得已安享晚年。

反观另一位皇帝刘邦,他对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2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