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先祖是怎样帮助周孝王复兴西周的?

约公元前882年,周懿王在戎狄与淮夷的两面夹击中忧郁而死,王叔姬辟方即位,是为周考王。

自太王亶父以来,周王国连续十代的王位传承,都是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为什么到周懿王这里,就变成了王叔即位呢?

1

上篇文末提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周懿王的太子年幼,而王国同时受到西戎与淮夷的威胁,国势危急,所以年长的王叔才被周懿王和众贵族推举,临危受命,担当拯救周王国的重任。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考王死后,王位又重新传给了周懿王的太子(周夷王),而且后世给考王的谥号还算是美谥,可以侧面反映周考王临危受命的历史。

此外,考王前后几位周王的在位年数与年龄,也与这个说法相吻合。

史书记载,考王在位8年,夷王在位9年,烈王(厉王)在位37年(含共和年份),宣王在位46年。宣王在位时间比较长,后世历史上执政时间与宣王年数相近的,有明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以及清朝慈禧太后。他们的卒年恰好是六十来岁、五十多岁、七十来岁,即位(或开始执政)时,都在二十多岁以下。

往前反推,宣王最迟也就二十多岁即位,那么,宣王的父亲烈王去世时,最迟不超过五十多岁,即位时,在十几岁左右。

再往前反推,烈王的父亲夷王去世时,可能只有三十多岁。刨去夷王自己在位的九年和考王在位的八年,那么夷王父亲周懿王死时,夷王确实只有十几岁,比较年幼,属于主少国疑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周考王以王叔的身份(太子叔公)即位,也确实有一定的必要。但主少国疑的情况在周初就已经发生过,周武王死时,太子也只有十几岁,为什么武王的叔父和弟弟没有接受王位,而是接受武王的顾命,辅佐年幼的成王呢?

原因恐怕有以下几点。

首先,武王的威望非懿王可比。武王时,通过东征西讨,拓土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威望如日中天,麾下皆是忠于武王的勋贵,自然可以保成王顺利即位。而周懿王时期,朝政衰微,对淮夷和戎狄的战争又接连失利,威望一落千丈,也带来了人们对他的王位合法性的质疑。但仅仅是这一点,不足以让懿王太子无法即位,所以还有第二点原因。

第二个原因,武王去世时,周王国的局面还是不错的,直到周公摄政,才引起东方的反叛。而周懿王去世时,周王国的边境已经是烽烟四起,风雨飘摇。

有了这两个原因,仍然不足以让懿王太子无法即位,所以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懿王的王叔周考王,在恭王、懿王时代,就已经有足够的人望和势力。

于是,周王国形势危急,周懿王又大失人心,太子又年幼难当大任,恰好王叔辟方要势力有势力,要人望有人望,于是王公贵族自然推举王叔辟方(考王)来担当大任,拯救王国于危难。

2

考王即位后,确实也不负众望,缓解了周王国迫在眉睫的危机。

首先,自然是解决周王国日益明显的财政危机,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无从谈起。

考王如何解决财政危机,史书并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根据考王以实力王公身份即位这一线索推测,他治政理财的可能情况。

考王既然以实力王公的身份即位,那么对王畿内众多采邑封臣的掌控力度,就会强上不少。即位之后,推行新政的阻力就会小一些。当然,新政的内容不会太过夸张,一般情况下,无非整顿封臣吏治,清查田亩,禁止民间私自交易土地,诸如此类等等。

周考王时期的青铜器牧簋铭文上,记录了考王任命牧为司士,监察百官的历史。这个可能就是考王新政的其中一项内容,也间接反映了考王整顿财政的可能性。

除了解决财政危机外,考王还必须解决迫在眉睫的戎狄威胁。因为整顿财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戎狄不可能等你整顿好财政,训练好军队,再来关中抢劫。

考王采用的方法,是给与西部诸侯更大的权力,让西部诸侯去为周王室挡枪。

在「周公分封」几个章节中,我们讲述的都是关中以东的东方诸侯,其实在西部,周王国同样分封了几个诸侯国。除了我们已经交代过的密国、共国和阮国外,还有一个重量级的封国——申国。

申国是姜姓诸侯,是周王族的资深盟友姜戎的分支。姜姓部族在周公东征之后,被分封到东方各地。古吕国的族人分别被分封到莱州湾和南阳盆地,建立齐国吕国。许国族人则被分封到中原,拱卫王畿东端。其余的姜姓封国,还有胶莱盆地的纪国、州国,中原地区的焦国、厉国、胡国。而申国,则留在了关中西部。

申国具体位于哪里,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结果。有说法认为,申国在陇东高原西南部的平凉一带,扼守关中的西北门户。也有说法认为,申国在陇西高原东部的天水市甘谷县一带。

笔者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因为陇西高原有另一个家族替周王族镇守边疆,这个家族,就是战国七雄秦国王室的祖先——嬴秦家族。

为什么嬴秦家族在陇西,申国就不能在陇西呢?原因在于后面发生的历史。

原来申、秦两族经常通婚联姻,在周宣王时期,秦人的首领秦仲与西戎作战身亡,作为姻亲的申国居然都没有帮助秦人一起抵挡西戎,可见申国位于陇西的可能性很小。而在周幽王时期,申国联合犬戎讨伐周幽王,杀入关中,后来秦人勤王,并站在周幽王一方。如果申国位于陇西,那么联合犬戎东下,首先就会被秦人挡住。所以,申国在陇东高原的可能性更大。

3

前面不是说申国留在了关中西部吗,怎么这会儿又跑到陇东高原上呢?

还记得周恭王在位时期,灭掉密国的事情么?周恭王杀掉密康公,将密国除国,本意可能是想直接控制陇东高原的西南部。但后来周王国衰落,周王也无力控制那里,于是考王正好做一个顺水人情,将陇东高原西南部分封给申国,既可以让申国腾出关中的少部分土地,又能让申国为周王国抵御犬戎。

当然,申国被改封到陇东,究竟是考王时期,还是考王之前的恭王、懿王时期,或者还是考王之后的时期,暂时还难以考证。

可以确认的是,周考王确实比较依赖于申国来抵御犬戎。因为在考王想干涉嬴秦家族的族长传承时,申国君主公然要挟考王,是申国与秦人合理对抗西戎,才保住了周王国西部的安定,希望考王不要乱来。

那么,考王干涉嬴秦家族的族长传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放权申国的同时,考王也在重用嬴秦家族。除了让他们拱卫渭水上游的陇西高原以外,考王还重用非子,让非子管理汧渭之间的牧场,为周王国饲养马匹。

这个非子,和周穆王时期的王家金牌御用司机——造父,同为商末重臣飞廉的后裔。非子是飞廉长子恶来的后裔,而造父则是飞廉次子季胜的后裔。论辈分,非子还是造父的侄孙。

因为非子养马有功,考王想册封他为嬴秦家族的首领,但非子并非嫡子,而是庶子,他还有一个嫡长兄,嬴或。嬴或的外公,就是申国的君主。于是便发生了申侯为了保护自己外孙作为族长继承人的地位,从而威胁考王的事情。

废长立幼不成,考王退而求其次,将非子从嬴姓大家族里分出来,分家立户,分封到秦邑,也就是嬴秦家族所在的西犬丘(今天水市礼县)的东面,现在的天水市清水县一带,做周王国的附庸(没有诸侯爵位的封臣)。

秦国的历史,可以说就此发端了。

4

话归正题,考王虽然只在位不到十年,但整顿财政,振兴马政,重用秦人与申国,确实为王国的西部带来了安定,也让朝政有了振兴的迹象。考王死后,他的侄孙、周懿王太子姬燮继承王位,是为周夷王,并继续延续周考王的治国政策,周王国颇有一副中兴之象。

中兴之象,需要战争来检验。

可能在考王末期,也可能是在夷王早期,东南方的淮夷再次进攻周王国。这次侵周的有毛、衰等方国,周王命应侯见工(应国的君主见工)率军讨伐。

这个应国,就是周武王之子始封的应国,位于汝河上游河谷,现在的汝州、郏县一带,拱卫着周王国东都洛邑的东南门户。应侯率军出战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打退了淮夷的进攻,并俘获了很多青铜器,向周王献捷。

这段历史,记载于应侯见工鼎、应侯见工簋、应侯见工钟等铭文上。

除了反攻淮夷外,周夷王七年(约公元前866年),周王国也对犬戎发起了反击。这场反击战的主帅,仍然是虢国的君主,不过与周懿王时期率军讨伐犬戎的主帅虢公,是不是同一个人,就不得而知了。

相比前一场反击战的大败来说,这场反击战,周人大获全胜,在大原地区(陇东高原庆阳一带)俘获了千余匹战马。在后世,千余匹战马不算啥,但在当时,可能相当于一个大诸侯国拥有的马匹总量。因为当时一个大诸侯国的兵力,往往也就三千余人(两个师)。

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周王国终于从危机中摆脱出来,实现了一个小小的中兴,笔者称之为「孝夷中兴」。

《竹书纪年》记载,周夷王在位八年,约公元前865年去世。夷王死时可能只有三十几岁,夷王太子姬胡即位,是为周烈王(史书记载为周厉王)。周烈王刚即位时,可能只有十几岁。

十几岁的年龄,自然有些主少国疑的隐患,虽然有孝夷二王留下的中兴局面,但烈王能维持住这种局面吗?

我们都知道,后来的周烈王,因为专利(封山川之利)和弭谤(禁止议论朝政),被暴动的国人驱逐。那么,放着孝夷二王留下的中兴局面,周烈王为什么还要去敛财呢?难道真的是烈王年少继位,主少国疑,破坏了孝夷中兴的大好局面吗?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1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