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子扶苏

在数千年的青史长卷中,公子扶苏之名就像一曲隽永的乐音,萦绕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扶苏既有文王长子伯邑考的刚烈仁孝,又有亦如兰陵王一样悲怆的结局。

司马迁以寥寥数语评价“扶苏为人仁”,后世史家再无人续加一字。一字曰之“仁”,在兵雄马壮的大秦,足以令扶苏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印记。

据说,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名取自《诗经》。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氏,喜欢吟唱《诗经》中的歌《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蕴含香草佳木之意,颇有玉树临风的意味,秦始皇由此将两人之子命名为“扶苏”。

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身为质子屡遭欺凌,方寸之心,尝遍人情冷暖,载满屈辱。嬴政十三岁回到秦国君临天下。对第一个皇子的降生,秦王初为人父的喜悦自然也难以言表。为皇长子取名“扶苏”,期望长子有王者风范,泽被社稷,垂范后世。

公子扶苏天资英挺,机智聪颖,心怀宽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扶苏对六国士子以礼相待,对六国遗民怀柔安抚,化解他们对秦国的仇怨。扶苏之贤,深受百姓敬重。但在政见上,“长子扶苏好直谏”,在天下惧于秦王之威不敢讲真话时,扶苏屡揭逆鳞,屡次令秦始皇大怒。秦王雄才伟略,他期望扶苏将来秉承帝业,但见其心过仁,为培养扶苏刚勇果敢,下旨命他前去边关历练,协助蒙恬将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始皇信赖,蒙恬负责对外军事事务,蒙毅参与谋划朝廷内政事务,被人称赞为“忠信”。秦一统六国后,蒙恬率30万大军居上郡,抵抗匈奴十多年,保疆安民,战功赫赫。

扶苏来到上郡,协助蒙将军修长城,闲暇时二人相谈甚是契合。

蒙恬因为改造书写工具,被后世尊为“笔祖”。毛笔之传,寓意它善随人意,无论正直、奸佞、灵巧、拙朴,毛笔能倾尽一心之力,秉笔直书。有时被废弃,也始终慎言沉默,毫无怨恨气馁。笔祖蒙恬亦如毛笔之心。蒙恬身为30万大军统帅,对于年龄尚轻的扶苏公子尽心辅佐。在蒙恬的协助下,扶苏的军事之才迅速展现,大战匈奴时常常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几经历练,扶苏公子俨然成为一员骁将,英武非常。秦王身为父亲,派扶苏到最精锐的蒙恬军中历练,也足见他对扶苏赋予担当大任的期望。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王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前,曾以玺书(中国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诏令扶苏归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而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扶苏、蒙氏兄弟自杀。

被秦始皇视为帝国的继承者,被蒙恬大军支持、辅佐的扶苏,他接到一封赐死的诏书,当即就自杀了!丧父的悲伤与赐死诏书带来的绝望,即便是平日里机智聪颖的扶苏,也顾不上考虑皇命的真伪,他拒绝了蒙恬“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的劝说。

对于扶苏,当他知道父王驾崩,心也随父王而去,无心再留恋这个世界。无论诏书真假与否,他都不会再去复请。他生为秦王而来,死也紧随秦王而去。在生死的最后时刻,他以死为父尽献最后的仁孝。

时至大唐,一天唐太宗阅览前贤传记,掩卷感叹扶苏之至仁至孝。太宗感念扶苏刚直忠贞、聪颖孝廉,于是下旨敕封扶苏为“柏枝大王”(扶苏庙在柏枝山,山石纹络酷似柏枝,因而得名),并命大将军尉迟恭为其建庙塑像。此皇子圣祠,以扶苏忠勇英武、仁孝之心明鉴千秋。

忠勇仁义就像一国元气,一旦剔除毁之,国家就会加速衰亡。扶苏和兰陵王如此的相像。兰陵王高长恭就像北齐坚硬的柱石,有他在,敌军不敢贸然侵犯。兰陵王被毒杀后,国之柱石也在顷刻间崩毁,不到四年北齐灭亡,高氏皇族几乎被全部诛灭,惟有兰陵王的遗腹子幸存。或许上天有意延续兰陵王的忠勇血脉。

赵高李斯伪造诏书,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赵高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行政苛暴,征役繁重。公元前208年,赵高又设计害死李斯,诛其三族,自任丞相之位。第三年赵高又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赵高就被子婴设计铲除,诛其三族,秦朝迅速灭亡。正史的记载,印证著如影随形的现世果报,既惊人又快速!

扶苏刎颈而亡,带着对父皇的尊敬与眷恋魂归故里。扶苏之名亦如珠沉大海,玉隐泰山。仁义忠孝,秉性湛然。或许,当他离去时,嘴角那一丝无比心痛又淡淡的浅笑,正笑着这人间一片荆棘,恩怨是非填沟塞壑。踏过崎岖世道,英灵飞升,纵观大秦山河风水,俯瞰大江万壑奔流,亦如我巍巍肝胆,胸中郁结焕然一空。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chaogushi/1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