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王阳明为何"文武双全"?这2个智慧"密码",启发人心

曾国藩

自称很"愚笨"。

13岁那年,他在书房里背诵一篇300字的短文,但背了很长时间都没背出来。这时候有个贼光顾他家,躲在房梁上伺机下手,可左等右等,曾国藩就是背不下来。贼实在听不下去,便从房梁上跳下来大怒道:"像你这么笨的人还读什么书?"说完便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前后考了7次秀才,直到23岁那年才考中。而比曾国藩小1岁的左宗棠14岁就考中秀才,李鸿章17岁就考中秀才。

28岁那年,曾国藩考中三甲进士。三甲进士的档次比较低。一甲进士只有3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人比较多。三甲进士则属于皇帝赏赐的,大意为:皇帝可怜你们,也算是进士!

但进入仕途的曾国藩还是冒冒失失。

有一次他给咸丰皇帝上奏折,直言咸丰的3个"过失":

1, 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2,表里不如一。

3,拿不定主意,意见反复。

咸丰看到奏折后满面通红,当时就要派人去杀掉曾国藩,幸好朝中大臣劝阻,曾国藩才保住一条命。

同治五年,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直言自己生平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以及三次"为人所唾骂"之处。第二年,曾国藩又在给曾国荃的书信里,明言自己平生有"四大堑"。军事上的连续大失败,仕途上的失误,都让他倍感耻辱。当他的军队与太平军对阵中全军覆灭时,曾国藩羞辱地想跳水自杀,幸亏别人劝阻才活下来。一个人遭遇一次重大失败就很难抬起头来,何况像曾国藩这样一败再败。但曾国藩硬是打掉了牙和血吞,不断反省,最终走出失败阴影。

这些年曾国藩与王阳明大热,两人经常相提并论。

王阳明小时候比曾国藩聪明多了。

12岁那年,王阳明在私塾里念书,教师问他有什么志向,王阳明道:"读书做一个圣人。"18岁那年他拜访儒学大家娄谅,更加坚定了信念:"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他一改活泼的性格,遍览程朱理学。21岁那年,王阳明首次参加乡试就中举。28岁那年,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考中二甲进士第7名。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为直言上书,触怒宦官刘瑾,被贬斥到贵州修文龙场,做了一个小小驿丞。这时候他潜心研究《大学》的义理,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物外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心学诞生。这年王阳明36岁。

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奉旨平叛,战争仅仅用43天就结束,擒获宁王父子。康有为曾评价王阳明:"大儒能用兵者,唯阳明一人而已。"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世上少有的"文武全能"大儒。

曾国藩与王阳明虽然不处于一个时代,但二人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异"者是二人天赋不同,"同"者是二人都取得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巨大功绩,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二人都是"能文能武",是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他们的书法亦独具特色。仅在军事领域,就有学者把诸葛亮、曾国藩、王阳明三人相提并论。但说实在的,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也文武双全,但在思想哲学领域,与王阳明相比差异很大。

在评价曾国藩与王阳明走向人生成功的"密码"时,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比如意志坚强、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比如好读书、勤俭持家、廉洁奉公等。这都是现代人可取的优良品质。但这些并没有触及到实质。笔者20年前就阅读《曾国藩家书》与王阳明的《传习录》,当时只是懵懵懂懂,并没有读懂。直到近年才有所觉悟。二人的成功主要指向这2个要点:

第一:他们的思维方式能够不断升级。

第二:他们都达到最高的觉悟思维境界。

以曾国藩为例,少年时开窍很晚,进入仕途后又不断碰壁,终于得到赏识,军事上又接连遭遇失败,毫无疑问,每一次失败都是对他心理上的重大打击。他之所以坚持下来,除了坚强的意志外,就是能够不断反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不让错误重演!而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每一次反省都是对过去思维方式的扬弃,对全新思维方式的升级。在《曾国藩家书》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对自己父亲,对平辈的兄弟,还是对子女,他都采用一种十分婉转的语气,这与年轻时给皇帝上书时的语气直白、刀刀见血完全不同。在给弟弟沅甫的信中,他说:"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称之为强。强能克制,强能宽恕,强能行善,都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意思。"战胜自己就是打破自己的思维盒子,升级到更高的思维境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与王阳明一样,曾国藩也是"知行合一"的大师。王阳明的心学也是曾国藩所激赏的。不要小看这个"知行合一",日常生活里常常是这样的情况:"道理"我们都懂,但要做到则很难!这就表现出2个困境:一方面是"知道很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学雷锋做好事,大家都知道,但世上有几人能做到?另一方面是"行动很容易",但"知道"很难,比如孔子说,什么是"道"?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道!再以佛家为例:什么是"悟"?答曰:吃饭喝茶就是悟!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吃饭喝茶,但是否都称之为"悟"呢?这都说明,知行合一很难!

只有达到最高的觉悟思维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合一"就是2方面的认识不分裂:知是为了行,行是为了知。人活在世上,主要有3大思维层级,第一层是人际关系学,讲人性(或者说感性),目的是生存,趋利避害;第二层是逻辑理性,1+1=2,实事求是,不能用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衡量;第三层是悟性(或者说觉性),超越了人际关系学的人性,也超越了实事求是的理性,达到心灵觉悟程度,看到万事万物存在的本质!这昭示出一个鲜明的思维路径:每一层都是对下一层的超越。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善于讲人性,能给出很多办事方法,很有效,但一个缺陷是:讲人性的人只知道讲人性,超脱不出他这种思维境界;有人喜欢讲理性,也能给出很多逻辑方法,很高效,但他也超脱不出这种理性思维框架,固定在思维盒子里!只有3种思维方式都通的人,思维方式才是圆融的。所谓"圆融"就是既懂得人性,又超脱人性,懂得理性,又超脱理性。所以,王阳明和曾国藩才能成为"文武全才"的大家:思想意识达到觉悟境界,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具体办事中能给出逻辑解决办法,准确高效;知道人情世故,通达权变!

取法于上,得乎其中。

只有紧紧抓住"高手"思维方式的实质,我们才能学到"高手"成功的"密码",为我所用!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4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