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为什么把自己祖宗葬在水里?

苍天并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贵,浩大的洪水依旧滚滚而来,让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圣的土地顷刻间沦为泽国,那些无比忠诚的文臣武将也在这场洪水中相继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渐至湮没无闻。明祖陵就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洪泽湖中有个“大墓头”,这就是那一带人民偶尔提起的故事……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

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论,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争面折中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3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