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妃的吉服用于各类吉庆场合(如节日、宴会、寿诞及其他吉典),便服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着装,两者都没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所用材质、颜色与装饰丰富多样,并随着时代潮流而变化。
明朝后妃吉服
目前所见明代后妃的吉服,款式多与便服一致,惟纹饰工艺更加精致讲究。苏州虎丘乡王锡爵(1534―1614年)墓出土了一卷由明代成化年间宫廷画师绘制的《新年元宵景图》(即《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该图表现了明宪宗与宫眷、内臣、皇子女们过元宵节的场景,画中大部分人物都穿着有织金或绣金纹饰的华丽衣服,如妃嫔、宫人的上衣多饰有云肩、通袖[纹样。
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里,详细记载了宫眷及内臣在各个时令节日中的着装:
“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两不等,皆贵尚焉……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清明之前,收藏貂鼠、帽套、风领、狐狸等皮衣……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鬓。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钦赐京官扇柄……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针……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九月,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是月也,糟瓜茄,糊房窗,制诸菜蔬,抖晒皮衣,制衣御寒……十月初一日颁历。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丝……十一月,是月也,百官传带暖耳。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贴……廿四日祭灶,蒸点心办年,竞买时兴缎制衣,以示侈美豪富。”
明成化《新年元宵景图》局部(国家博物馆藏)
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吉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较为华丽(如蟒衣),衣身使用主题图案作为装饰(如各式补子);二是图案的内容多与穿着的时间、场合相对应。国内外博物馆或相关机构收藏有不少明代的补子,其中很多是吉服所用,它们的图案与《酌中志》的记载基本一致。
葫芦景补子:葫芦景又称大吉葫芦,用于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到新年期间。宫中使用的补子通常饰有龙、蟒等纹样,有的还会加入其他应景的题材作为辅助装饰。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明代洒线绣经皮面,原本可能是宫中年节期间使用的吉服补子,背景为戏珠龙与大葫芦,葫芦中绣“钟馗打鬼”故事,钟馗身穿进士蓝袍,足踏一小鬼,右手持椎欲击,此椎即“终葵”,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尔雅》云:‘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好事者因作《钟馗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钟馗题材的补子在定陵亦有出土。
明后期 云龙纹葫芦景补
故宫藏明代洒线绣葫芦景“钟馗打鬼”经皮面
灯景补子:用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灯节)期间,以灯笼图案为主要装饰元素,因此元宵节穿的吉服又称作“灯服”。
明万历 刺绣双龙抢珠灯景补子
秋千仕女补子:用于清明节。寒食、清明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故有“秋千节”之称,明代谢肇J《五杂俎》云:“今清明寒食时,惟有秋千一事,较之诸戏为雅。”仇英《清明上河图》也绘有仕女荡秋千的场景。
明 洒线绣秋千仕女补子(一对)
五毒艾虎补子:用于五月初五端阳节期间,以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纹样作为装饰,同时饰有老虎、艾草,象征“艾虎”,用来消灭五毒,故有驱邪避害的寓意。端阳节穿的吉服又称“五毒吉服”。
明后期 云龙纹五毒艾虎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