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很可能是烧掉郑和下西洋资料的主使者

今年,由梁启超先生开创的郑和研究已走过了百年历程。虽然经过了几代学者的奋斗,但是这场600年前的航海壮举仍然被许多迷雾所笼罩。原因只有一个———当年由郑和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间竟悄无声息地消失殆尽。这令所有学者扼腕叹息。谁动了这些资料?

从明代中期开始,供职兵部的刘大夏就被认为私自烧毁全部郑和资料,并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词而被声讨了百年。不过,最近明史专家、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在研究时发现,刘大夏极有可能受了不白之冤。

火烧事件

潘老的疑问是在研究《明史》时产生的。刘大夏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武4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其人做事果敢,在宫廷的改革和黄河的治水方面建立了不少

功勋。潘老说,《明史》中有刘大夏的传记,而且篇幅不小,可见他在明朝的地位。可是,潘老发现通篇传记中并无刘大夏私自烧毁郑和资料的记载。他又查阅了《明史》中和刘大夏同一时代的人物传记,皆无记载。

令潘老疑惑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明代法律对官员极为苛严,按照《大明律》的规定,明朝官吏遗失事关军机钱粮的文书资料,不但要停发俸禄,而且要承受残酷杖责。无意遗失尚且如此,更何

况是故意焚毁呢?这一切都使刘大夏越看越像是被冤枉了。

一句话惹祸受冤400余年

那么,刘大夏私焚郑和资料的说法从何而来呢?潘老找到了说法的最早源头———《客座赘语》。

这是明人顾起元(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南京人)的一部专门记载历史掌故的笔记。但是不久,他又发现了另外两本重要的明人著作,其记载和《客座赘语》有很大出入。《殊域周咨录》是担任京官的嘉兴人严从简所撰。书中记载:宪宗成化年间,有太监劝皇帝效仿

明成祖,重新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事先将这些资料藏匿起来,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最终没有发现。下西洋一事因此作罢。

《殊域周咨录》不但在《客座赘语》之前成书,而且是据内库档案写成的。由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的陆树声所撰写的笔记《长水日抄》中也记载了类似内容。而且这本笔记的成书年代也不座赘语》之后。

潘老还发现,明代专门记载历代皇帝言行的《实录》另外记载了刘大夏任兵部侍郎时,为实现闭关自保政策,对一些外国资料实行藏匿的事情。因此他推测,刘大夏藏匿郑和资料比他焚毁资料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客座赘语》中刘大夏私焚郑和资料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殊域周咨录》记载,兵部尚书项忠没有找到郑和的资料非常恼火,他责问看管档案的小吏:库中案卷怎能丢失!在一旁的刘大夏从容地说:三保下西洋,花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极有可能是刘大夏‘旧案虽存,亦当之’这句愤语,被讹传为是刘大夏私自烧了资料。潘老说:乾隆才是罪魁祸首?

如果刘大夏并没有焚毁资料而只是藏匿,那么这些资料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又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潘老。不过,他在校对明史时依然发现了郑和资料流传后世的蛛丝马迹。南图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书的明史列传稿本,在这部稿本的《郑和传》中有一些关于郑和

舰队的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资料中没有出现的,在成书后的《明史》中也被删去了。这些描述是否来自于神秘的郑和资料呢?

如果保管郑和资料的官员也像他们的前任刘大夏一样,将郑和的资料深深藏匿在府库之中,从未流落到民间,那么这些资料会不会和其他大内档案一起仍然被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呢?记者

了解到,目前一档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它们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著名学者韦庆远先生解释说:明代档案之所以保存不多,一是因为明清之际

的战乱;二是因为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的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了。

潘群教授分析说,如此说来,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刘大夏因为一句赌气的话而被冤枉了400余年,而毁掉郑和下西洋资料的也许就是乾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3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