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一句话
明太祖朱元璋费尽心力去网罗一批又一批的所谓“大师”、“人才”,但结果总是不如意,这些所谓的“大师”往往只是认得几个字,而所谓的“人才”有些连朝代表都记不住。但天下之大,总还是有那么些“牛人”的。在这些“牛人”中,就有这么一位叫做刘三吾的老头,这老头哪里厉害呢,是厉害在文武双全,还是经天纬地呢?其实都不是,刘三吾厉害就厉害在他一句话就让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提心吊胆的多奋斗了十年,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洪武十八年,刘三吾被茹瑺推荐给了朱元璋,这个时候刘三吾已经七十三岁了。这么一把年纪就算是搁在现在,也该颐养天年了。但对于刘三吾老大爷来说,七十三岁只是个开始。这一年,他真正开始了自己不凡的一生。
让朱元璋折服的老头
当时朝廷官员给朱元璋推荐的人才有很多,一大把年纪的刘三吾在这群人中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照例行程序,朱元璋百忙之中抽出空来接见一下,提几个问题,只要不是那种大字不识几个的所谓“大师”,都会给些赏赐。倘若再有些文采,在皇帝面前展现一下自己有治国理政的本事,就可以得到朱元璋亲自任命的官职。
但当朱元璋见到刘三吾后,便被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所深深折服。刘三吾极其博学,知识面极广,并且这老头还非常擅长写文章。《明史·刘三吾传》记载,“三吾博学,善属文”。在面对朱元璋当堂提问时,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耳不聋、眼不花。回答的头头是道,思路清晰。让朱元璋不觉相见恨晚。立马给了刘三吾一个左春坊左赞誉,没多久又让他做了翰林学士。连带着那位推荐刘三吾的茹瑺也获得了表扬,晋升为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还被朱元璋还顺手赏了一副“中流砥柱”的字。
大明的文运星
在明朝初期,因为贪污和胡惟庸谋反案,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官员,大量的被屠杀。官员们都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生怕因为一点小事而丧命的时候。刘三吾这老头老而弥坚,充分发挥了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帮着明太祖修了很多的书,朱元璋亲自编写的明朝奇书《大诰》就是由刘三吾来做的序,除此之外,刘三吾还奉敕修了《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等书。
朱元璋对刘三吾为大明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曾当着众人的面给予表扬,说道:“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即朱八八(重八)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星星。刚开国的时候,老朱看到大明的文运星是一片乌黑,结果现在刘三吾来了以后,黑气消失了,大明的文运星也亮了起来。鼓励刘三吾等人多写点东西,大家都跟着发。说完,明太祖高兴之余,还赏了刘三吾等人朝鲜进口的玳瑁笔。由此可见,刘三吾确实对明初的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皇位继承
但如果仅是这样,也就谈不上所谓改变明朝历史了,让明成祖提心吊胆多奋斗十年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因病逝世,朱标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没有之一。喜欢到什么程度呢?话说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余,朱元璋也对儿子朱标抱以极大的希望。朱标刚五岁时,朱元璋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教授他经学。朱元璋称吴王时,便立马将其册为世子,等到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又立马把朱标立为太子,可见朱元璋对朱标感情之深厚。
但太子的突然逝世让已经六十四岁的老皇帝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为了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是把大臣们召集起来,一块商量皇位传承的问题。朱元璋觉着燕王不错,跟自己很像,并且也很有谋略和武功。说了句:“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朱元璋这句话一说,大臣们都大眼瞪小眼,心想这反正都是皇帝家事。前面的蓝玉、李文忠之流可谓是前车之鉴。自己万一乱插嘴站错了队搞不好得丢了身家性命。
于是大臣们都纷纷称赞老皇帝的英明睿智,称赞燕王的神武。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朱棣在这时就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然后顺理成章的成为大明的皇帝。要知道,朱元璋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唯有朱棣符合朱元璋的心意,朱棣上面虽然还有晋王和秦王,但这两王都有违法犯罪,担当不起大任。如果此时朱棣被立为太子,也就没有朱允炆什么事了。自然也就没有后来那场杀得人头滚滚的靖难之役了。
朱允炆也不是嫡长孙
但是,这终究只是如果。关键时刻,刘三吾跳了出来,说:“太子虽然死了,可是还有皇孙啊!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才符合历史规律嘛(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于是乎,刘三吾这一句话戳到了明太祖的痛点,太祖恸哭,太孙立。估计此刻朱棣心中是几亿头神兽奔腾而过的。
很多人都曾分析过朱元璋晚年在太子病逝后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的原因。其中主流的一个原因便是所谓的嫡庶观念。他们认为朱元璋相当的保守与传统,脑子里的嫡庶观念根深蒂固。但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除了朱允炆,还有一位血统更纯正的、实际上的“嫡长孙”朱允熥。太子朱标原配是常氏,常氏生二子,长子朱雄英早逝,在生下二子朱允熥后没多久便去世了,因此,朱允熥是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孙。朱允炆在出生时是庶子,后来常氏去世后,他的母亲吕氏被扶正,朱允炆才成为了所谓的“嫡长孙”。因此,这样看来,如果强行说明太祖因为嫡庶观念而立朱允炆不立朱棣是有些牵强的。
在太子病逝后,通过明太祖考虑继承人时刘三吾的行动可以看出,明太祖也曾把朱棣当做自己心中的候选人。并在进行了多次考量后仍觉着是四子燕王朱棣适合继承皇位时,是刘三吾的这一句话又触到了明太祖的痛点。搞得明太祖又想起了自己最疼爱的太子,在恸哭后,把对太子朱标的感情转移到了最像朱标的皇孙朱允炆身上。
可以说,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更多的是因为他的祖父朱元璋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朱标的影子。朱允炆的文质彬彬和他所拥有的仁爱之心与他的父亲朱标一脉相承。
因此,刘三吾的这一句话确立了朱允炆的皇位,也让燕王朱棣重新奋斗十几年,直到靖难之役才成功夺取皇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