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史:南明唐王朱聿键与辅政大臣郑氏家族

谈起明王朝的终点,必定会归结于一句话:1644年,明王朝覆灭。

但是,这远不是明朝皇室的终点。

明王朝覆灭的当年,以明朝藩王为代表的南明政权建立。

南明政权的第一任便是以福王朱由崧为代表的弘光政权。

弘光元年(1644年),清兵兵临南京城下,建立仅一年的弘光政权随之覆灭。在位仅一年的弘光帝也被清军活抓,于翌年(1645年)处死。

弘光政权覆灭的第二年,九代藩王唐王朱聿键毅然南下跟随郑芝龙入闽!

当时,随行的还有镇江总兵郑鸿逵、户部尚书苏观生、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人。

郑芝龙

本人此时的爵位是弘光帝封的南安伯。

到达闽地后,唐王先是在群臣辅佐下监国,随后便称帝。

在当时,先领监国职位再即位是一个惯例,南明的三代政权都延续了这个风俗。

而对于九代藩王祖上从来没有出过皇帝的唐王来说,这个风俗对于维护他统治的正统性显得尤为重要。

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闽南称帝,年号"隆武"。

本来按照明代旧制,明熹宗明思宗死后明光宗已经没有子嗣,往上追溯便应在明神宗万历的直系亲属中挑选候选人即位。

唐王朱聿键世袭九代藩王,不仅非明神宗直系血脉,而且连旁系血脉都不算。

唐王世家和明神宗世家已经是五服之外的远亲!

此时由唐王即位,无异于一户富人家选家产继承人,结果有人却找来了极疏远的远房亲戚作候选人,实在是匪夷所思!

但是当逢乱世,唐王仍旧能获得部分大臣支持,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黄道周、"三不要老爷"苏观生等政治影响力大的人物,靠的便是号称"富敌国"的郑氏家族。

当时,郑芝龙崇祯元年(1628年)由海盗招安入朝为官。

自此,郑氏家族以福建泉州南安为据点,修养生息,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依靠在海上贸易的暴利,郑氏不仅富可敌国,而且在海盗势力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兵精将良的私军。

当时除郑氏拥有实际财力、军事上的支持能力外,户部尚书苏观生、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人都无法在实际上对隆武政权进行军事或兵力上的支持。

他们仅有的政治上的影响力,在乱世中也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因此,隆武政权建立前期,隆武帝对于郑氏家族极为看重。

投桃报李,郑氏家族也给予了隆武帝最大的支持。

即使是隆武二年,郑氏家族逐渐与隆武帝的关系降至冰点的情况下,隆武帝仍旧能任意调用郑氏家族成员上前线作战。

隆武二年隆武帝征跸闽北时,曾令郑鸿逵驻仙霞关、郑成功驻杉关前线。

当然,这与隆武帝本人的权谋脱不了干系。

当时,郑氏家族与隆武帝已经离心离德,郑芝龙本人便借口留守福州不在左右护驾。

郑氏家族和隆武帝的亲密关系在短短一年之内便损坏,与隆武帝强烈的权利欲和郑芝龙自私自利的海盗本性都脱不了干系。

隆武帝与郑氏家族的君臣和睦时期

自隆武帝入闽以来,五月的杭州之会到六月的登基即位,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视为其与郑氏家族的蜜月期时间。

当时世人皆知,郑芝龙靠海商发家,亦商亦盗,王权淡薄。

在入闽之前,礼部尚书黄道周曾劝阻唐王放弃入闽计划,但是唐王对他的意见置之不理。

(注:待漏即封建时代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等待上朝的时刻)

这和两个原因有关。

一是,黄道周虽然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在乱世中,他一没有钱,二没有军队,也就没有话语权;

二是,他从来就不是唐王的心腹,只是游走在唐王权利集团外围的一个普通臣子罢了。

从之后的黄道周和郑芝龙的冲突事件中可以看出,隆武帝并不看重黄道周本人。

隆武帝刚入闽的时候,一切财政和军事支持都由郑氏家族承担。

他允诺的所有赏赐,通通都是郑氏家族出钱;他在福建期间镇压山贼,也通通是郑氏家族出兵。

明朝江淮四镇降清后,郑氏家族的又是唯一一支属于南明政权的正规军,隆武帝对之不倚重也难。

为了更彻底地笼络郑氏家族,隆武帝开始大肆对郑氏家族成员进行封赏。

郑氏家族由此获得了空前的荣誉和权利!

隆武元年,郑芝龙被封为为平虏侯,郑鸿逵(即郑芝风,芝龙胞弟)被封为定虏侯,郑芝豹(芝龙胞弟)被封为澄济伯,郑彩(明末清初同安县安仁里高浦人)被封为永胜伯。

而时年二十一岁,此前不过是秀才的郑成功也被封为御营中军都督,忠孝伯。

隆武帝与郑氏家族关系僵化

隆武帝称帝后不久,文臣首领黄道周即出走。

黄道周出走的原因是与郑芝龙的座次之争。

在隆武帝首次宴请群臣时,郑芝龙执意要以武将身份居百官之首。

黄道周与之当庭辩论,最后的结果却是隆武帝一边倒地偏向郑芝龙一方。

黄道周自知不受隆武帝宠信,同时也与郑氏结怨。

朝中无路之下,他便自请督师广信,募兵江西。

《隆武纪略》记载,"江西子弟愿效其军前者甚众。"

《思文大纪》记载,黄道周在朝仅仅二十余日。

黄道周被郑芝龙逼走引起了文臣集团对郑氏家族的不满。

隆武帝本来就担心郑芝龙功高震主,把持朝野,将自己做成傀儡。

看准此时局势,他采用了非常手段来进一步激化文臣集团和郑氏家族的矛盾。

隆武帝的非常手段用高深点的说法叫帝王之术,用普通的说法就是挑拨离间。

在文臣集团面前,他开始大肆贬低郑芝龙,以此获得文臣的支持;在郑芝龙面前,他又出卖文臣,将文臣们大骂郑芝龙的言语有选择性地告诉郑芝龙。

以这种方式,他迅速使得文臣集团与郑氏家族变得势同水火。

进而,他成功获得了文臣集团的支持,使得郑芝龙在朝政中丧失把持朝野的能力。

但是,这种后患无穷的方法却使得隆武政权从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文臣集团和郑氏家族的罅隙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激烈!

当时有这么一件事。

户部尚书何楷因为弹劾郑芝龙而升官做了都察院使。

不久后,何楷自信心膨胀之下,当庭指责郑氏兄弟不该在朝堂议事之时扇扇子。

闽南天气闷热,郑氏兄弟的行为也是在隆武帝的默许之下。

何楷如此行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找茬,郑芝龙、郑鸿逵两兄弟当即勃然大怒!

何楷彻底得罪郑芝龙、郑鸿逵后,立马就辞官回家。

谁知道即使跑得这么快,半路上他仍旧被海盗截住,割掉了一只耳朵。

何楷回家后不久,便死在家中。

当时人对此事议论纷纷,都说何楷遇到的海盗实际上就是郑氏兄弟的手下易容而成。

如此,便可以看出文臣集团和郑氏家族争斗的激烈程度了。

隆武帝与郑氏家族的决裂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决定北上亲征。

此次亲征,他第一步的计划便是驻跸闽北。

隆武帝之所以亲征,目的有二,一是摆脱郑氏家族,二便是慢慢收复失地。

为什么隆武帝这么急于摆脱郑氏家族?

因为,其时隆武帝和郑氏家族的关系已经降至了冰点。

按理来说,皇帝亲征时拥兵权重的大臣应该要带兵扈跸左右才对。

但是隆武帝亲征时,郑芝龙不只没有跟着一起,反而主动要求留守福州。

这种行为,不就是摆明了一副看着隆武帝去送死的态度吗?

可以看出此时隆武帝已经和郑芝龙关系接近于决裂了。

郑芝龙如此要求,隆武帝无奈之下也欣然答应。

这两人互相算计,最后是谁都没算计到谁!

郑芝龙虽仗着位高权重任性地留守福州,但是彼时隆武帝仍拥有对朝臣的基本人事调用权。。

待隆武帝驻跸闽北后,他便调遣郑鸿逵放在仙霞岭前线,负责浙江方面的作战;调遣郑成功放在杉关前线,负责江西方面的作战。

很不幸的是,隆武帝的算盘打错了。

他不只没在闽北站稳脚跟以逐步完成他摆脱郑氏家族的计划,反而,在施福主动放清兵入关(仙霞关)的情况下,隆武政权很快就走向了覆灭。

清军南下后,郑芝龙很快便按照事先约定率众向多罗贝勒博洛投降。

郑芝龙的算盘这回也打差了!

首先便是郑成功死活不愿降清,因此而和他决裂;其次就是清军一直南下打到闽南南安,把他的老婆,郑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给逼死了。

田川氏的死亡更加坚定了郑成功反清的念头!

而有郑成功这根刺的存在,郑芝龙一直就被满清政府当作棋子一样戏耍,始终未被满清王族当成心腹之人。

在屡次劝郑成功投降无果之下,郑氏兄弟于永历八年被软禁;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北京的郑芝龙全族皆被斩首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48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