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原本打算远征日本,为什么刘伯温出面劝阻?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曾向周边的国家派遣使者,一方面是告知他们蒙古统治中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被明朝所取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扬国威,重建朝贡体系,毕竟古时候历朝历代,中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

周边的几个小国家,在接见了明朝使者之后,都选择俯首称臣,唯独日本不打算向明朝低头。更让朱元璋预料不到的是,他先后两次派去的使者都铩羽而归,日本方面甚至还斩杀了明使!

日本这样违反"不斩来使"外交惯例的行为,无疑是在羞辱明朝。不仅如此,在元朝中后期就非常猖獗的日本倭寇,到明朝建立之后仍然不知收敛,经常骚扰沿海地区的城市和居民。

正当朱元璋恼羞成怒,准备发兵攻打日本的时候,刘伯温出面极力劝阻,这才阻止了这次远征计划。作为谋臣的刘伯温,不帮朱元璋出谋划策攻打日本,反倒是要阻拦皇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直接的原因很简单,前有车、后有辙,刘伯温之所以极力劝阻,首要的就是从元朝忽必烈身上吸取了两次征日行动接连失败的前车之鉴,在当时的战争技术条件下,想要征服日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历史上日本和中国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多次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在中原学习。不过到了唐朝的后期,日本逐渐减少了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但双方官方和民间的经贸关系倒是常有来往。

尤其在宋朝,日本国内新崛起的平清盛武士集团,便很重视与宋朝的商品交流,凭借贸易得来的丰厚利润,平清盛一度压制住了另一武士集团巨头源义朝。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朝忽必烈时代。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原本打算通过外交手段,让日本俯首称臣,将这个岛国在与南宋良好的双边关系中剥离出来。

他向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希望日本能够主动臣服,可惜的是三次外交都以失败告终,日本并没有对忽必烈的要求做出回应。后来,当时执政的镰仓幕府,竟然下令斩杀了忽必烈的使者。

而此时元军的铁蹄,已经掌控了大面积的地盘。北方的蒙古草原,南方的长江北线,西方的中亚腹地,东方的王氏高丽,这些领土都已经成为了元朝的囊中之物。对日本感到震怒的忽必烈,决定用武力征服日本。

元日战争一共爆发了两次,分别是文永战役和弘安战役。两场战役最终都以元朝失败告终。

文永战役,蒙古军队乘着900多艘战船奔赴日本。凭借着集团化的作战模式,很快就登陆到了日本本土,还停留在《三国演义》单挑作战思维的武士,自然不是元军的对手。只要保持住这一势头,覆灭日本指日可待。

可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结束战争后的当天晚上,撤回船上的元军遭遇了强烈的台风,损伤惨重,随后元军主帅忻都以兵员损失严重为由撤回了高丽,元朝第一次征讨日本也就此结束。

有了第一次征讨日本的经验,第二次的弘安战役元朝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仅仅是战船就有4400多艘,投入兵力更是达到了20余万,而且随军还带了很多农具和种子,俨然摆出了一副落地生根的态势。

20万元军兵分两路向进击日本,可惜作战过程中元军两路人马互相配合得不是很紧密,给了日军逐个击破的机会。更要命的是这次又遇到了台风,而这次很多战船因为赶制出来的质量较差,导致元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第二次元日战争也以失败告终。

元朝两次征讨日本,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让自身损失惨重,之后虽然忽必烈仍然有覆灭日本的打算,不过因为屡次的失败,导致内部反对的声音比较大,再加上当时正与交趾作战,最后没能实现。

对于明朝来说,两次元日之战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元朝的军事实力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凭借着骑兵一路打到了欧洲多瑙河流域。但是因为没有海上行军作战的经验,导致征讨日本失败。

跨海作战能力的薄弱,是古代难以解决的问题。毕竟我国的领土大多是内陆地区,古人也不注重培养专业的海军,明朝也不例外,所以贸然出兵是不可取的。

相对于日本以倭寇形式在东南沿海的骚扰,对明朝威胁更大的其实是北方草原的蒙元残余势力。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明朝刚刚建立基业不稳,基本对日作战赢了,对明朝也没有太大的益处。

明朝建立之初,大将徐达率军北伐,成功占领了元大都。但是这场胜利,与其说是明军覆灭了蒙元政权,倒不如说是蒙古人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减员的战斗大转移。

实际上蒙古人在放弃了中原地区之后,整个元朝的行政体系,军事体系都没有遭到重创。撤退到漠北草原,也只是放弃了一些领土,继续和明朝分庭抗礼,一旦北元恢复了元气,随时都有可能对明朝发动反扑。因此在当时,对明朝威胁最大依然还是北元势力。

从元朝两次攻打日本不难看出,想要彻底覆灭这个岛国,是需要集中巨大的兵力和钱粮的,这么做无疑是转移了明朝的军事重心。北元的威胁还没有彻底解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日本发动进攻,只会让虎视眈眈的蒙古铁骑南下,对明朝发动反攻。

由此可见,对日发动战争,是会给明朝造成不必要的隐患,甚至是影响到明朝根基的一场战争,这样的战争没有胜利的把握,是绝对不能轻易发动的。

同时,新生的明王朝也急需稳定民心。此时的百姓们,刚从元末十几年的中解脱出来,都希望新王朝能为他们提供安稳的生活环境。故而明初应当奉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们重新稳定生产生活。

如果在这个时间点发动战争,很容易会引起底层百姓的不满。所以在军事,经济方面来看,朱元璋在立国之初立马征讨日本,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而且当时明朝决策层对日本的认知,基本都是: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日本的弹丸之地,攻克之后也不足以供给明朝,因为地处偏僻,即便是占领了也很难让当地百姓听从号令。所以不论输赢,明朝最后能够得到的收益是微乎其微的。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朱元璋放弃了远征日本的念头,但却没有放任日本自由发展。

当时日本国内正处于分裂状态,南北朝并立。日本国内的很多底层的武士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勾结海贼,干起了烧杀抢掠的勾当,中国的沿海城市就是他们的目标。

朱元璋两次派遣使者前去日本,也是希望日本的统治者能够对日本的倭寇进行约束。通过外交手段失败,又因为实际情况无法出兵,朱元璋决定彻底断绝和日本的往来,打击日本的手段从武力制裁转变为经济制裁。

为了防止倭寇骚扰沿海城市,朱元璋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不仅如此,明朝还颁布了严格的《禁海令》,规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不论是官方贸易还是民间贸易,都不准与日本有任何的往来。

从往后的历史走向来看,明朝实行的对日经济制裁,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

日本南北两朝,在之后的对峙过程中,北朝的势力逐渐压过了南朝,最终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重新统一了日本。

可室町幕府对日本地方的控制能力非常弱,因而急需和明朝开展贸易往来,获得巨额的商业利润来维持幕府的统治。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对明朝的态度逐渐趋于缓和友好。

为了向明朝展示诚意,足利义满出兵歼灭了一部分流窜在对马岛和壹岐岛的倭寇。此后日本在约束倭寇一事上,也有积极的回应和相应的对策。

虽然朱元璋没有通过武力征服日本,但在经济方面制定下的政策,也对日本起到了制裁的效果。尽管在此之后明朝和日本也多有摩擦,但是整体而言还是保证了王朝基业的稳定,从明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4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