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生母李贵妃,为什么没有和无子的陈皇后上演宫斗大戏?

万历皇帝的生母李贵妃,一直是民间故事中,与张居正闹绯闻的女主角。不过,他俩之间的绯闻一定是假的。

虽然明面上看,万历皇帝登基后的那前十年,一直是张居正在总揽大权,但是,张居正能够那么顺利地推行新政,并且能够顶住巨大压力,没有回老家为父丁忧,这背后强大的支持者,并不是小小年纪的万历皇帝,而是那2位躲在深宫中的陈皇后和李贵妃。

而事实也证明,张居正也好,冯保也罢,都不是背信弃义的小人。陈皇后和李贵妃信任他们,他们也对陈皇后、李贵妃和万历小皇帝尽心尽力。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司礼监太监冯保所宣读的让高拱即刻"回籍闲住,不许停留"的诏书,是以陈皇后、李贵妃、万历皇帝3人的名义,一起联名下发的。

庚午,罢大学高拱。司礼监太监冯保等传:奉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传与内阁府部等衙门官员。

明神宗实录"卷之二》

可见,赶走高拱,可不是她李贵妃一个人的意思,也包括了陈皇后。李贵妃做的决定,并没有绕开陈皇后,她们俩一直都是同盟军。

01

陈皇后,是明穆宗的第二任妻子。

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一任妻子,是孝懿皇后李氏。可惜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她就去世了。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陈氏被选立为裕王朱载坖(")的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随着裕王登基为帝,陈氏遂被册立为皇后。

据《明史》记载,这位陈皇后时常劝明穆宗不要沉迷女色,穆宗听了很不高兴,就将她赶去了别宫。

帝颇耽声色,陈皇后微谏,帝怒,出之别宫。外庭皆忧之,莫敢言。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

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云南道试监察御史詹仰庇,遇到了宫里的太医,太医告诉詹仰庇:陈皇后在别宫里郁闷得都生了重病。

云南道试监察御史詹仰庇巡视皇城,遇医官自禁中出,言皇后迁于别宫,寝疾危困。

《明穆宗实录"卷之二十八》

虽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身为大明朝的监察御史,如果发现了问题,不上疏劝谏,都对不起监察御史的俸禄。詹仰庇便给明穆宗提意见:"皇后迁去别宫将近一年,抑郁成疾,您又不去探望,这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要是哪天皇后死了,世人就会说,是您苛待中宫。不如让皇后搬回宫里来,这样您也可以时常去探望。"

明穆宗却回复:"皇后没有生儿子,最近又老是生病,搬到别宫去住,是想让她好好养病,谁会料到病情加重。你是外臣,不了解宫中内情,别跟着瞎起哄。这次就不追究了,下不为例。"

上曰:后侍朕多年,无子,近且病,乃移居别宫,冀所安适却疾耳。尔不晓宫中事,多言,姑不究。

《明穆宗实录"卷之二十九》

虽然詹仰庇的劝谏,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反倒让大臣们觉得,明穆宗和他老爹嘉靖皇帝比起来,脾气不是一般的好啊。

有了这个认知,大臣们的胆就肥了。过了几天,礼科都给事中王之垣等人再次上奏,要求让陈皇后搬回来住。明穆宗大概气也已经消了,就同意,等皇后病稍微好一点了,就搬回来。

礼科都给事中王之垣等复奏,请还皇后于本宫调理。得旨:待后疾稍愈,即还本宫。

《明穆宗实录"卷之二十九》

貌似陈皇后一点也不得宠。相比之下,万历皇帝的生母李贵妃,就受宠多了。这从她生孩子的频率就可以看出来。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李氏在裕王府中生下明穆宗的第三子,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ū)。在这之前,明穆宗的2子2女都相继夭折,所以,朱翊钧是名副其实的庶长子。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月,李氏生下了明穆宗的第3个女儿,即后来的寿阳长公主。

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李氏又为明穆宗生了第4个女儿,即后来的永宁长公主。

关于这个永宁长公主,插播一下她那不幸的婚姻。

万历十年(1582年)二月,万历皇帝将永宁长公主这个15周岁的亲妹子,嫁给了梁邦瑞。可是,结婚还不到2个月,这位驸马爷就病死了。永宁长公主就守了12年的寡,直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去世,享年27周岁。

《万历野获编》记载,这位短命的驸马梁邦瑞,在成婚之前,就已经病得不轻,他的家人,花重金贿赂了太监冯保,让他帮忙隐瞒了梁邦瑞的病情,这才害得永宁长公主结婚没多久就守寡。据说驸马爷病重得都没法圆房。

可是,根据王若愚《酌中志》中记载,万历皇帝给自己和郑贵妃的女儿寿宁公主选驸马时,是将3个候选人都叫来面试,亲自决定了最终的驸马人选。即便是不方便见外男的郑贵妃,也是躲在帘子后面,为女儿挑丈夫。

按照李贵妃精明的个性,她就算对太监冯保再信任,也不可能不事先见未来女婿一面。如果梁邦瑞真是在婚前就病入膏肓,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冯保胆子再大,也不敢让人顶替梁邦瑞参加面试。

另外,《明史》中记载的永宁公主的去世时间,是在万历三十五年,这与她墓志铭上记载的去世时间"万历二十二年"有很大出入。公主墓志铭上记载的生卒年,肯定是不会错的。所以,似乎《明史》是为了突出太监冯保的"贪财可恶",才有意将这位公主守寡的时间拉长了十几年。

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明穆宗登基之后,就封李氏为皇贵妃。

敕谕礼部:朕皇子二女乃李氏生,可册封为皇贵妃。

《明穆宗实录"卷之六》

紧接着,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李贵妃为明穆宗生下了皇第四子,就是后来的潞王朱翊镠(" ")。

这下,谁都看得出来,只要李贵妃比明穆宗活得长寿,她当上太后,是铁板钉钉的事。

02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5周岁的皇第三子朱翊钧,被册立为皇太子。

李贵妃并没有因为儿子成为太子,就恃宠而骄,不但自己对陈皇后依旧恭敬,还教育儿子,将陈皇后奉为亲生母亲。陈皇后也非常疼爱小小的朱翊钧。

朱翊钧还是太子的时候,每天早上给父亲明穆宗、母亲李贵妃请完安后,就会开开心心地跑去给陈皇后请安,陈皇后每次一听到朱翊钧的脚步声,都非常地高兴。

初,神宗在东宫,每晨谒奉先殿、朝帝及生母毕,必之后所问安,后闻履声辄喜。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虽然李贵妃对陈皇后非常地守礼数,但是,并不代表她真的是无欲无求。

万历皇帝登基之初,在封两宫太后的时候,按照祖制,只有嫡皇后的称号前面,可以加上二字徽号。可是,陈皇后被封为"仁圣皇太后"的同时,李贵妃也被封为"慈圣皇太后",嫡庶根本就没有任何区别。

《明史》中说,是太监冯保为了讨好李贵妃,和张居正事先打过了招呼,才给李贵妃也加上了二字徽号。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看看明英宗的周贵妃,即便她能够使出浑身解数阻挠钱皇后与英宗合葬,可在儿子明宪宗登基时,周贵妃的头衔也只是"皇太后",并没有加上二字徽号,比钱皇后"慈懿皇太后"这个嫡太后的称呼低了一等。

如果给庶妃加徽号这种有违先例的事情,仅仅是冯保和张居正两个人的主意,其他大臣肯定会站出来反对。而之所以这么顺利地就给加上了,可见,是陈皇后这个嫡皇后的意见发生了作用。

陈皇后和李贵妃的感情,在裕王府的时候就已经培养起来了。万历皇帝对陈皇后这个嫡母的孝敬之心,也丝毫不打折扣。万历小皇帝有一次对辅臣提起,他有陪亲生母亲在宫里一边赏花、一边吃饭,玩得很开心。辅臣就问:怎么没叫上陈皇后一起?万历小皇帝一听,马上跑去接陈皇后,也陪着她一起赏花吃饭。

事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多不匮孝思。方冲年,讲学语辅臣:禁中花发,侍慈圣母后宴甚欢。辅臣偶言至仁圣,上即起还宫,肃驾往迎。

明神宗实录"卷之一》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万历小皇帝能对陈皇后这么尊敬,肯定离不开母亲李贵妃的教导。

万历皇帝不但对嫡母尊敬,对其他庶母,也是非常有爱。万历皇帝刚登基那年,他的庶母恭妃,因为娘家缺钱,就让人将宫里的一个金壶带出宫去,却被看宫门的给发现了。万历小皇帝得到报告后,就赏赐给恭妃百金,并说:"这些钱就赐给您的娘家,先帝赐的东西,是不能流出宫外的。"

方十岁时,穆宗恭妃遣人持金壶闯出集门,遗其家,为门者所奏。诏令以百金授妃,曰:即家贫以此给赐,先帝赐器不可出也。

明神宗实录"卷之一》

万历皇帝那时候才只有9周岁,即便是他早熟,能对自己的庶母这样宽厚,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只知玩乐的"二世祖"。这个决定即便不是他自己做的,想必也是和自己母亲李贵妃商量过的。证明李贵妃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对儿子道德上的教育,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03

李贵妃对儿子的启蒙教育,那可谓是非常的严格。用万历皇帝自己的话来说,"朕五岁即能读书",也就是4周岁就识字了。万历皇帝5周岁时被立为皇太子,第二年,就出阁接受正规教育。按照"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的标准,万历小皇帝上学的年龄确实是早多了。现在小孩子读书还有个寒暑假,可万历小皇帝是无论寒暑,都不能放假。

又明年,延见群臣,出阁讲学,更慎选博闻有道术者,以资启沃,无闻寒暑。

《明神宗实录"卷之一》

即便是万历皇帝登基后,他的学习时间,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每天上完早朝之后,就马上去文华殿听课,真是没有一刻停歇。

李贵妃信任张居正,就将教导皇帝的责任,交给了他。感觉张居正是懂得一点儿童心理学的。他觉得小皇帝这样每天劳苦,不但上朝没听懂,还会影响后面听课的效率,于是,便带头建议,将皇帝的上朝时间,改为"三六九日";要早起上朝的日子,就不用上课,不用上朝的日子,再正常听课,遇到大寒或者大暑天,还可以放假休息。

臣等欲乞:皇上以三六九日视朝,其余日俱御文华殿讲读,非大寒大暑不辍。凡视朝之日,即免讲。讲读之日,即免朝。庶圣体不致太劳,圣德亦为有益。

《明神宗实录"卷之四》

既然张居正都开这个口了,李贵妃当然会赞同,小皇帝自己也高兴,不然每天真是不够睡。

张居正还担心小皇帝只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但不能理解,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他将治国之道编成了连环画的形式,再配上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刊印成书,作为小皇帝的启蒙教材。

帝初政,居正尝纂古治乱事百余条,绘图,以俗语解之,使帝易晓。

《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或许是万历皇帝开蒙比较早,又有李贵妃对他严加管教,所以,万历皇帝小小年纪,就很有自己的主见,不太容易被别人骗。

万历皇帝刚登基那会儿,文华殿角门柱子的石墩上出现了"天下太平"四个字,还擦不掉,大臣们都认为是天降祥瑞,请万历小皇帝来观看。小皇帝看了一眼,很不高兴地说:"这是骗人的。"

文华殿角门柱础忽有"天下太平"字迹,拭之不灭,辅臣以为瑞,请上临观。上见之,不怿("),曰:此伪也。

《明神宗实录"卷之一》

连写《明神宗实录》的史官们都感叹,万历皇帝这么小,就不信这种"天书"的把戏,真是非常难得。

也正因为这样,万历一朝,并没有出现奸臣或者宦官之祸。

万历皇帝的婚姻观,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个"国本之争",并不是因为万历皇帝要立郑贵妃为皇后,相反,他是想等中宫王皇后生下儿子,好立嫡子为太子。《明神宗实录》中就记载着,万历皇帝不止一次向大臣们解释过,他就是要等皇后生下嫡子。

且朕作读《皇明祖训》内一条"立嫡不立庶"之训。况今皇后年尚少,傥后有出,册东宫乎?封王乎?欲封王,是背违祖训;欲册东宫,是二东宫也。故朕迟疑未决。

《明神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六》

那些大臣总不能说,万历皇帝重视嫡皇后是错误的,只得故意说:万历皇帝迟迟不立庶长子为太子,是想要立郑贵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并且让郑贵妃当皇后。以为这样,就可以刺激万历皇帝自证清白、早立太子。可是,人家万历皇帝就不上这个当。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李贵妃后来为什么不阻止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

这就是李贵妃的厉害之处。

说起来,高拱和张居正,在能力上,其实是不相上下。他们俩都属于比较强硬的改革派,没有得势前,他俩还很志趣相投。

李贵妃之所以赶走高拱、提拔张居正当首辅,一方面,固然是李贵妃的亲信太监冯保在其中推波助澜,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高拱确实太过擅权。

高拱或许不会真的干出什么造反的事,但是,他是属于那种"你不懂就给我靠边站"的直肠子,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拿主意。不听高拱话的内阁大臣,都被他给赶走了,何况是一个才10岁大的小皇帝和2个后宫妇人。李贵妃想找的,是一个能将自己儿子培养成合格帝王的临时管家,而不是一个全权代劳、架空自己儿子的。换做你是身为母亲的李贵妃,你更希望谁来当这个首辅?

所以,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李贵妃也好,万历皇帝也罢,都无条件地站在张居正这边。可等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也亲政了,就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拥有自己的一套人员班子了。

张居正虽然对于万历皇帝来说,亦师亦父,但归根结底,他都只是万历皇帝的臣子。万历皇帝或许乐意听别人在他面前说"先帝是如何如何做的",但他绝对不会愿意听到有人说"当初张居正是如何如何做的"。所以,为了将政权抓在自己手里,只得利用那些反对张居正的人,将他们笼络到自己身边。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家人进行清算,为的就是消灭张居正在朝中的影响力。

李贵妃当然也深知这一点。她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坐稳皇位,其他人,真的不在她的关心范围之内。况且,那时张居正已经死了,母子俩或许会觉得,他们并没有对不起张居正本人什么。

结束语

后世之人为了抹黑张居正,就造谣说,是因为年轻守寡的李贵妃和张居正有绯闻,才使得万历皇帝恨不得鞭张居正的尸。

张居正想要女人,哪里不好找,为什么要找宫里的太后?而且,明朝的后宫妇人是不可以随便接见外臣的,有事情,都是由太监代为通传,这也是为什么李贵妃这么重用太监冯保。

而李贵妃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子。那可是看重贞洁烈妇的大明朝,是连公主死了驸马都不能改嫁的大明朝。

后人觉得李贵妃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大多是因为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她身为母亲也不管管。可不能否认的是,《明史》确实存在很多刻意抹黑的内容。万历皇帝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管事,该他管的,可一样没落下。不然,丰臣秀吉怎么可能被打败?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4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