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朝地方政府是如何进行户籍管理的?

明朝的户籍管理尽管极其苛刻,但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籍贯”――其“籍”是指“役籍”,“贯”是指“乡贯”。便于对照,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对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

明代严格意义上的“籍”指役籍,是“职业身份”的划分,相当于今天户口类型中的“农业”与“非农”,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对明代的科举人士来说,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进士榜中的户籍绝对不会错,错了他的进士也就绝对当不成了。所以,无论其他史料如何记载,“进士题名录”中的籍贯才是最重要的。依据这一点,阮大铖的桐城籍肯定是毫无疑义。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3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