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相对应的,其实有一个例子。那便是三藩之外的第四个汉人王爷,那就是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他在1658年也降了清朝,一开始大清帝国对此人相当重视,顺治皇帝亲自接见,十天之内请他吃了三顿饭,打赏银子更超过万两,随后更册封他做了义王。
当然,这个义王,就没有一块封地,更没有军队——也就是说,吴三桂如果乖乖听话,就是孙可望这个版本。
但是义王孙可望的结局又如何呢?按理说皇帝对他该放一百个心啊,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在当上王爷同一年,孙可望得知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就在上海,他立即请求皇帝,允许用大清帝国的公家驿传,把自己的弟弟接到北京来团聚。
按理说这个要求不过分吧?可是孙可望没想到,仅仅是说了这么一句,便招致御史们的狂轰滥炸,写了一堆弹劾奏章,孙可望无奈,只能谢罪,说俺错了、俺有罪。
这件事过去没几个月,第二波攻击又来了,有人揭发,说孙可望身为王爷,居然放债收取利润,实在有失王爷的体面——事实上当时的八旗勋贵,干这个已经习以为常。可是孙可望就是不行,顺治皇帝立即派出内阁学士,到孙府上将其臭骂一顿,孙可望赶紧摇尾乞怜,这才算无事。
古人说:“神龙失势,与蚯蚓同”。王爷没有自己的王国,那就是个假模样而已。孙可望当上王爷第三年,就坐立不安,请求辞去王爵称号,但此时明末起义军的余部还在缅甸一带活动,顺治皇帝想想这个孙王爷留着还有点用,于是颁布圣旨,不许他辞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