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知识分子命运多舛,高启因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陈养浩因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溺死……其实,这些都是稗官野史说法。所谓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正史中基本找不出实据。新朝百废待举,知识分子的有用性,朱元璋曾不择手段地收罗文人。刘三吾因此入朝为官,竟也差一点人头落地,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刘三吾(1313-1400),名昆孙,字三吾,号坦翁,湖南茶陵人……
(明太祖像)
通过主考官员刘三吾主动“纠错”,到张信等复阅试卷,以调整会试结果平抑社会矛盾,朱元璋的心思一个都没实现。刘三吾主持的会试又找不到明显错误,发出的黄榜又不好作废,朱元璋只好下旨再举行一次会试。
第二次会试的结果出来了,一共录取了六十一名,比前榜还多十名。有意思的是,这次黄榜上的名单,全是北方人,居然没有一个南方人。
概率,概率论,反正明朝人谁都没学过。来京城考试的人,考上没考上,全都回去了——是谓“南北榜案(春夏榜案)”。
“南北榜案”,张信、白信蹈等二十多个考官、复查官员被杀。刘三吾老了,又是世子老师,做过很多具体的事,免了一死,发配边塞充军。
杀二十几个人,比起此前的“蓝玉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余人,已经毛毛雨了。
没有杀刘三吾,是朱元璋讲情面?是,又不尽是。但最关键的,是当初刘三吾给朱元璋解释“南榜”原因时,给朱元璋留了很大的面子,也让朱元璋明白了一个问题——刘三吾说蒙元的长期摧残,造成北方经济、文化落后。这个解释,显然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朱元璋心知肚明——北方的落后,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朱元璋所兴的大案。特别是“蓝玉案”,蓝玉征战的地点主要是北方,他的属下更多是北方人。“蓝玉案”被杀的一万五千余,同样主要是北方人。北方经济搞垮了,社会精英摧残殆尽,主角其实是朱元璋。非常时期,如果此次科举结果反响过大,势必对朝局产生微妙影响。有些文人不懂,朱元璋心里明白着。
科举的最终目的,是为封建王朝选拔执政队伍。纯粹的选读书人出来做官不是目的,当官的根本目的是为朝廷做事。但在客观上,明朝的科举为社会底层开辟了一条上升的通道,使社会阶层趋于垂直流动,这个社会不至于成为“高压锅”。录取作为整个科举的最终环节,事实上有不同区域政治均衡的考虑,一定程度上需要反映和体现地方民意。封建时代,人民不可能直接掌权。地方及民意的诉求要上达顶层,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官员。而科举制度,则具有某种代议制的色彩。正因为如此,科举制度也被一些人视为相对公平的代议制度,尽管封建时代不乏地方“朋党”之弊。
朱元璋一手兴起“南北榜案”,也与文人游离“实用功能”有关。“南榜”状元陈?,也由此吃尽苦头。陈?,闽县人,殿试后被安置到卫所,过渡一段时间后被召回京城。陈?对自己的工作分配非常不理解,他在卫所研究天象,发现“今岁文星见闽”,自己中状元属于天意,太祖对自己的安排有违天意。朱元璋知道后,便将陈?杀了。朱元璋杀陈?,不是为了出气,也不仅仅是他私习天文违反朝廷禁令——与朝廷的需要背道而驰,在朝廷的眼里,这个文人也就失去了应用功能。
“南北榜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事件开启了明朝分南北取士的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落后地区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平衡政治关系,乃至维护国家统一,惠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所谓分卷录取,就是即根据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南、北、中三卷录取进士,尽可能保障不同地区都有人进入国家治理阶层。到明朝中期,终变成了“南榜”、“北榜”、“中榜”。南卷的范围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北卷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四省,北直隶的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中卷范围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贡士人数录取比例,固定在南榜55%,北榜百分之35%,中榜10%。
经“南北榜案”促成重大的变革,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个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与今天高考中的“分区划线”,也有异曲同工之意。
(贡院)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朱元璋自然深懂恩威并施之道,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清洗之后,为缓和与北方知识分子间的矛盾,朱元璋自然不能承认南北考生水平差距的事实,而诸位公正的考官,只好无奈地做了替罪羔羊。朱元璋用“搞平衡”的办法,处理了这次震撼明王朝的科举大案,让刘三吾等一批官员当替罪羊,满足了全国统一形势下南北政治平衡的诉求。
朱元璋在处理完“南北榜案”后,也即将走到其人生的尽头。在他走到其人生的尽头前,能想到的敌人都一一铢之,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秩序。他为老朱家,也只能做这些了!朱元璋逝后,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召还了刘三吾。
建文帝召还刘三吾,并不尽然是刘三吾对建文帝的上台,曾有不世之功。况且,如今的刘三吾明显太老了,几近九十,他为朝廷什么事也干不了。建文帝召还刘三吾,无非是他与太祖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朝廷还有更多的事件等着知识分子来做,刘三吾是朝廷用人的一个导向。处罚一个没有过错之人,启用一个垂暮鲐背之人,意义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