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两寿” 演变成官场送礼名目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社会风气的影响
宋代生日受重视:在宋朝,过生日开始变得隆重起来,出现了如 “生辰纲” 之类的生日礼物,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在生日等特殊日子送礼的风气,这种风气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官场中。
明清节日氛围浓厚:明清时期,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和隆重,节日期间人们相互馈赠礼物以表祝福和心意的习俗愈发普遍,这为 “三节两寿” 演变成官场送礼名目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
官场潜规则的形成
明清的泛滥与固化:明清时期,官场腐败现象较为严重,送礼之风盛行。下级官员为了讨好上司、谋求晋升机会或维持良好关系,开始在春节、端午、中秋这三个重要节日以及上司本人和其夫人的生日时送礼,逐渐形成了固定的 “三节两寿” 送礼名目。在当时的官场中,如果不遵循这一潜规则,就可能被视为不懂规矩,甚至会遭到排挤和打压。例如,陆陇其在任嘉定知县时,因只给巡抚送了一匹布、两双鞋,未遵循 “三节两寿” 等场合送厚礼的潜规则,而遭受打击报复被免去县令。
权力寻租的推动
利益交换的需要:在官场中,上司掌握着下属的考核、晋升、调动等权力,下属为了自身的仕途发展,需要通过送礼等方式来获取上司的好感和关照。“三节两寿” 作为固定的送礼时机,成为了下级官员向上司进行利益输送和权力寻租的重要途径。
攀比心理的作用:当部分官员通过 “三节两寿” 送礼获得了好处或晋升机会后,其他官员为了不落后于人,也纷纷效仿,甚至互相攀比礼物的贵重程度,使得这一送礼名目愈发泛滥和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