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故事:
早年经历
贫寒中发愤读书:刘光第 1859 年出生于四川富顺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父死家贫,母亲王氏咬牙坚持送他读书,家里穷得每天只能买三文钱豆渣作菜,但他发愤图强,常常三更回家,鸡鸣即起。
为官之路
廉洁自律:在刑部供职的十余年里,他生活清贫,却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敬业勤慎,政绩甚佳,但因拒绝受贿,得罪上司,失去了升官的机缘,也正因如此,他看清了清廷的腐朽。
投身变法
参加保国会: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康有为发起的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 “保国会” 成立,刘光第偕同友人杨锐等欣然前往参加,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变法维新的坚定支持。
力陈变法主张:同年四月,光绪帝下诏 “明定国是”,开始变法。七月,湖南巡抚陈宝箴以 “器识宏远,廉正有为”,向光绪帝保荐刘光第。在召见时,刘光第向光绪帝力陈 “国势艰危,与中外积弊,非力矫冗滥,无以图治” 的变法主张,对论详直,为光绪帝所赏识。次日,光绪帝授予其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行走,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合称 “军机四卿”,参与维新新政,总揽朝廷的纳谏大权。
积极推动变法:在军机处,刘光第与谭嗣同同值一班,整日批阅奏文,拟出处理意见呈光绪帝裁夺。他们积极推动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诸方面的诏书,如 “裁官、汰冗、节费、练兵、改科举之举,弛八旗之禁” 等,使得 “民心大振”。
变法失败与英勇就义
被捕入狱:1898 年八月初六,由于袁世凯的出卖,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起来,并用皇上的名义发布诏书,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三天后,刘光第在军机处被捕入狱。
临刑抗议:八月十三日,未加审讯,慈禧就下令将刘光第等六人斩首。临刑时,刘光第提出强烈抗议:“未讯而诛,何哉?” 他叹息 “吾属死,正气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 “神气冲夷,淡定如平日”,展现出了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身后影响
受到民众敬仰:刘光第死后,乡人把他的灵柩寄放在莲花庵内,外省来吊唁的人数以百计,京城的吊唁者更多。当刘光第的灵柩运回四川船过三峡时,沿江人民结队相送,各码头纷纷燃香设供,临江祭奠。
文学成就与精神传承:刘光第最喜读杜甫、韩愈的诗,擅长作诗,风格在韩、杜之间,题材以咏诵自然风光和感慨时事为多。他还著有《衷圣斋文集》和《衷圣斋诗集》,其文笔洗练犀利,“气骨森辣”。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