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谭嗣同的故事:
早年经历
家庭变故:1865 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孄眠胡同。1876 年,京城流行白喉,他的二姐、生母和长兄在五天内相继去世,谭嗣同自己也昏死三日,后缠绵病榻数月才康复,父亲为其取字 “复生”。此后,他在家庭中的处境恶化,饱受父妾虐待,但这些经历也让他对生死有了独特的感悟。
西北磨砺:1877 年,谭嗣同随父移居西北,在甘肃巩秦阶道官署中读书。期间,他多次往返于甘肃、湖南与北京之间。1882 年,谭嗣同再次前往甘肃,在军中与将领士兵相处甚欢,养成了豪放任侠的性格。
婚姻与游历:1883 年,谭嗣同与李闰结婚,婚后次年开启十年漫游,足迹遍及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地,行程八万余里。这使他眼界大开,对国情有了更深的认知,对科举制艺之学渐持批判立场。
思想转变
接触西学:1890 年,谭嗣同随父到湖北,得以参观张之洞在湖北经营的新政,增加了对洋务运动的了解。此后几年间,他大量购买西学书籍,思想学术逐渐由旧学转向西学。
结识康梁:1895 年,谭嗣同与老师欧阳中鹄、好友唐才常等人筹划在湖南组织算学馆,招生传授西学知识。同年夏,他听闻康有为等人在京城创办强学会,遂动身北上,虽未见到康有为,但与梁启超结识并深受其思想影响,自称康的 “私淑弟子”。
撰写《仁学》:1896 年,谭嗣同奉父命以江苏候补知府身份前往南京任职。在此期间,他与黄遵宪、梁启超、夏曾佑等及广学会人士多有往来,并为上海《时务报》撰稿,参与金陵测量学会和上海不缠足会的创建,写成代表作《仁学》,该书痛斥清朝统治者,已存有革命思想。
参与变法
湘省改革:1897 年,谭嗣同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回到湖南投身改革活动,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不缠足会等新政机构的创建与经营,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之一。
变法失败与英勇就义
变法后期,慈禧太后等人密谋发动政变,谭嗣同试图游说袁世凯率军参与 “围园劫后” 计划,但被袁世凯出卖。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 “训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变法宣告失败。9 月 24 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被捕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狱中,谭嗣同从容镇定,写下了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慷慨诗词。9 月 28 日,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 3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