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为何比关羽更强?

很多人都知道关二爷关羽有“武圣”之名,也是后世供奉的神祇之一。但实际上,关二爷不是最开始的武圣人,姜尚姜子牙才是。说实话,姜子牙“武圣”之名来得比关羽更让人信服。

姜子牙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还有封地。但是等到姜子牙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是败落了。所以姜子牙早期非常坎坷,当过宰羊卖肉的屠夫,也开酒店卖过酒。不过也许是他真不适合经商,哪个行业都不能长久,以失败而告终。

不过好在姜子牙有远大的志向,不管做哪个行业,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为日后辅佐明君打下坚实的基础。

姜子牙到七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正式的工作。虽然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但是却始终遇不到伯乐。期间他的妻子马氏因为他无所事事,日子艰辛,曾选择离他而去。

等到姜子牙飞黄腾达之后,他的妻子找回来。姜子牙将一壶水泼到地上,让马氏将泼出去的水收回。马氏最后只捧回一滩污泥,姜子牙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这就是覆水难收的典故。

比覆水难收更为人知的典故,自然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这位被姜太公钓上,使姜太公得以发挥所长之人,就是周文王姬昌

传说姬昌在与姜太公相遇之前,为了预测狩猎情况,做了一个占卜。卦象显示:“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遇见姜太公,与之一番交谈,发现他果然是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奇才。而因为姜子牙是他非常渴望的人才,所以有时称姜子牙“太公望”。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在他的辅佐下,姬昌对内重文治强军事,对外则联合其他不满纣王的诸侯王向商纳贡,降低纣王防备。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在世之时,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王归心周。

姬昌去世,姬发继位,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等到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之后,姜子牙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

出兵之前,姬发占卜不利,行军途中又遇暴雨,一时有些动摇。最后是姜子牙一力坚持,力排众议,没有错失战机,最终辅佐姬发成就霸业。

辅佐周王成就霸业之后,姜子牙因为卓越战功,分封齐国。但是因为周王离不开姜子牙的辅佐,实际上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周都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国家安泰。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子牙文韬武略,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源自姜子牙,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无可争议。这一点,真的比关羽强。

后世有人曾质疑《太公兵法》也就是《六韬》为后人托其名所作,但是后来在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了《六韬》残简,否定了后人伪托姜子牙所作之说。

唐太宗继位之初,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在国家百废待兴之时,他曾自称自己是姜子牙的化身,期许各方人才,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

为了实现此目的,唐太宗修建太公庙,告诉大家自己会像姜子牙那般重用人才。求仁得仁,唐太宗最终创“贞观之治”。

唐玄宗时期,又修太公庙,以张良配享,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又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最终成就“武”圣人之名。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jiangxianggushi/4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