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就已存在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我国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分布在各地的原始氏族部落,由于地理环境、生活劳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这种差异不是人为的制度形成的。到了奴隶制社会,由于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根本对立,奴隶主阶级不仅垄断了服饰资料,而且为了稳定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秩序,规定了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章服制度。

奴隶社会把国王称作天子,他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统帅,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也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这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

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

《商书》有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的告诫,表示国王有至高的权力。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阶级等级制度已经形成。《商书·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表明奴隶主贵族穿了冕服举行祭礼。

以上两例史料,说明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又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夏代称冕冠为收,殷代名为,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这是后汉蔡邕在《独断》中的说法。

孔子看来,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周礼·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王之吉服则兖冕,享先公飨射则〓(bì音蔽)冕,祀四望山川则毳(cuì音翠)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则玄冕。说明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六冕的内容如下: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c裳配套。c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c象征天与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兖冕(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c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王祭先公与飨射的礼服):与中单、玄衣、c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礼服):与中单、玄衣、c裳配套,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礼服):与中单、玄衣、c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的礼服):与中单、玄衣、c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佩绶、赤舄(xì音戏)等相配,并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纹等方面加以区别。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xiachaogushi/3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