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集和渔猎获得生活资料。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即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曰益需要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始农业产生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将农业的产生与传说中的神农氏联系在一起。《白虎通》卷一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易·系辞》云:神农氏作,勰疚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农业是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下产生的。
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考古工作者于1977年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农业文化遗存。经测定,其年代大约距今7500—6800年左右。与之同时的还有距今约7300年左右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二者都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在磁山遗址的窖穴中发现了成堆腐烂的粮食,经鉴定是粟。磁山遗址出土的粟,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最早人工培植的粟。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先民培植了水稻。在江苏吴县草鞋山窖穴里发现有碳化的稻粒。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籼稻、粳稻以及薏仁和葫芦的遗存,说明我国也是最旱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最初的耕作方法是火耕,继之而起的是耜耕,丁具主要是耒耜,以及石、骨等器。耒耜可以进行人工翻地,改变土壤结构,实行定期休耕和人工施肥,以增加地力,延续土地使用年限。裴李岗、磁山等文化的耕作技术,火耕占一定比例,耜耕技术也有一定发展。
大量事实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业在我国古代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人们提供了经常性的食品,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奠定了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
原始畜牧业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河姆渡、半坡遗址中发现有狗的遗骨,下王岗遗址的随葬物中,有一狗的骨架。据研究,此狗具有人工驯育的特征。除狗以外,原始先民还驯养了猪、羊、牛以及鸡等家畜、家禽。畜牧业的产生,扩大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原始农业、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标志是农具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铲、锄、耜等翻地工具广泛使用。另外农作物的种植范围迅速扩大;种类有所增加,人们已开始注意培育和改良作物品种。地处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甘肃、青海等省以及东北的辽宁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多次发现存粟壳和粟米,说明粟的种植已得到推广,成了北方地区主要的作物品种,从在南方,继安徽肥东大陈墩发现水稻遗迹后,又在今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江西、云南和四川等地及河南南部的一些遗址中多次发现稻谷、米粒、Q壳等水稻遗迹。可见在此阶段水稻的种植区域已推移到黄河以南的大部分省此外,在此阶段的遗址中还发现了糜子、蚕豆、芝麻、甜瓜等新的作物品种。从各遗址中发现的收割工具成倍增长,窖穴容积增大,数童增多,盛装粮食的大型陶瓮出现,皆证明粮食产g有了显著增加。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家畜饲养业日益兴旺发达。这时家畜的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马、牛、羊、猪、鸡、狗六畜皆备。南方的氏族部落还驯养了水牛、鸭、鹅等。在此阶段,猪的饲养极为普遍,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是家畜饲养的主体。
夏代,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夏初似已有了原始的人工灌溉系统,《尚书·益稷》载禹决九川距四海,F畎浍距川。《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决九川是治水,F畎浍则不仅是治水,也包括治田在内,基本上就是《考工记·旺入》为沟洫所做的工作。前已提及,夏代以前已出现了水井、《世本·作篇》云伯益作井,在矬李和邯郸涧沟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水井。井的出现,扩太了人们的生活区域范围,同时促进厂灌溉农业的发展。
夏代的农作物主要有稻、谷、菽、糜、瓜等。夏代中后期大麦和小麦的种植技术逐渐从中亚南部和近东等地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夏代的食物结构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以前人们只能吃禽肉、植物块根等,至夏代人们已以百谷为主要食物了。
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较以前也有发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夏小正》,综合了夏代至春秋时期的历法知识。该书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记载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夏代狩猎和畜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吴越春秋》记禹传六世至少康时,庶子拓殖于越,号曰无余,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方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夏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夏代以莱夷之地作牧,足见对畜牧业的重视。少康曾作过有仍氏的牧正,也可说明夏代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夏代末年,社会财富用牛、羊计算,并用牛、羊作为重要礼物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周代。
商代农业在夏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人已掌握了整治土地、挖掘沟洫、引水灌溉、培土除草等一系列技术.商代农作物种类,见于甲骨记载的主要有黍、稷、麦、稻,此外还有属于经济类的作物桑、麻等。甲骨文中有囿字,表明商代有了园艺种植。甲骨文中有茴字,即仓廪之廉,说明当时已用仓廉储粮了。
畜牧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习称的六畜马、牛、羊、豕、鸡、犬等的饲养已很普及。殷人祭祀祖先时通常以牛、猪、羊作为祭品,所用牺牲数量有时竟达百头。渔猎作为农牧业经济的补充仍很重要。商人捕渔主要用网罟、钓钩、梭标、矢射等;狩猎主要用弓箭、刀矛、网罟、陷阱等工具与方法。
西周农业生产普遍采取休耕制和耦耕制。休耕制即文献中所说的f、新、畲等,它们乃指一块土地在连续三年中的不同状况,畲是不易之烛,岁岁种;新是一易之地,三岁中,种两岁,休耕一岁;菡是再易之地.三岁中,种一岁,休耕两岁。耦耕是西周乃至春秋时期盛行的主要耕作方法,孙诒让《考工记》疏说:耦耕但二人同耕,不必同发经尺之地。耦耕即是二人共同耕作。
周人在建国前即已掌握了较高的田间管理技术,建国后又有所发展。《诗·大雅·》云:乃疆乃理,乃宣乃亩。描写的就是周人对周原上的耕地进行规划和整治的情况。《诗·大雅·生民》云:诞降嘉种,维柜维y,维縻维芑。这是歌颂周人挑选良种的诗句。《诗·豳风·七月》还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有了早熟、晚熟、早种、晚种等概念。此外,西周时代农业生产中还掌握了除草、中耕、引水灌溉、施肥、治虫等技术。
《诗经》中记载的西周农作物品种很多,重要的谷物有黍、稷、稻、粱、菽、麦等,桑麻的种植也很普遍。
畜牧业在西周经济生活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周代将土地分类,牛田、牧田的出现,说明西周对畜牧的土地范围进行了专门划分,可见对畜牧业重视的程度。
舂秋时期,特别是中后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曲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大片荒烛被开垦为良田。北方的燕,南方的吴、越,西方的秦,随着耕烛的开发与农业的发展,迅速成为经济上的强国。春秋后期用以排灌的大型农田水利丁程开始兴建。公元前6世纪,楚国令尹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田,修建了芍陂渠,可溉田一万多顷。吴王阖闾为伐楚而修建的伍堰,对农田灌溉也起了很大作用。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逐步推广,引起了农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文献记载中经常提到的垦辟草莱之事,反映了战国时代曾出现前所未有的垦荒运动。在耕作技术上,铁器和牛耕的结合使深耕变成可能。《孟子·梁惠王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深耕易耨,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吕氏春秋*任地》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深耕减轻了作物病虫之害,从而提高了亩产量。
战国时代施肥和人工灌溉技术也有发展。《荀子·富国》云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并认为田肥可以收谷实。《礼记·月令》万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七疆,战国时的粪肥主要由沤草和焚草为灰沤制。《周礼》中还提到施种肥之法,以兽骨汁浸种,可使作物生长得更好。人们对于水利灌溉仍很重视。《荀子·王制》云;修堤渠,通沟浍,行术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周礼·稻人》讲到如何在田中放水和蓄水。战国时代还出现了一种叫桔槔的汲水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制成,多用于小面积土地灌溉。与此同时,列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主要有前文提及的鸿沟、引漳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等。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耕作方法的进步,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据李悝对战国初年魏国农作物产量的估计,每百亩地正常年景可产粟150石,上熟可产4倍,即600石,中熟可产3倍,即450石,下熟可产2倍,收300石。小饥收百石,中饥收70石,太饥收30石。战国一宙约当今三分之一亩,一石约今五分之一石,即二斗。折箅起来,正常年景今约一亩的土地,战国时可生产约当今九斗的粟,最好的年成可多生产4倍,即产粟三石六斗。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过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一钟是六石四斗,以今之土地面积及重量计,概苗产粮食三石八斗四升。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条件下,产量确是很高的。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并不完企排斥畜牧业。《周礼》中有些内容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对畜牧业仍很重视,在政府中设有敷薮、虞衡等一系列管理机构,并专门划分畜牧业土地范围和比例,可见此时期畜牧业与农业几乎是平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