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她的侄子武攸绪何以避开杀身之祸?

武攸绪,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的父亲武惟良是武则天的哥哥。他要称武则天为姑姑,是武则天的侄子。不少表现武则天的电视、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活动着武攸绪的身影。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年号为天授,意思是自己这个帝位是上天赐予的,以示正统,接着就大封武氏诸王。其时,武攸绪也在被封之列。过了十五年,在中宗复唐之后,武氏诸王均在被剪除的黑名单上,惟独武攸绪得以幸免。不光是幸免,还继续受中宗、睿宗的重视,恩宠有加。

这其中原因何在呢?恐怕主要得归功于他的隐居嵩山了。

则天称帝时,武攸绪也就三十五六岁,正是壮志万丈豪情满怀的时候。当了个殿中监的官,是个从三品的职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后来升迁为五大都督府之一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正三品。再后来,被封了个安平郡王的爵位,这在唐代是个仅次于亲王的爵位。青年得志,权高位显,又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按理说,是该好好干一番事业、享受一下生活了。可是,武攸绪不这么看,他总觉得忧虑重重的。什么样的事情让他这般忧虑呢?正史上没有留下可资查询的史料,只能推测:自己的姑姑当了皇帝当然是好事,可是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总是一个不正统的事情。把李氏江山就这么一改,改成了武氏的,就那么牢靠吗?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师出有名,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本身就隐藏着极大的祸端。再看看那些表哥表弟七大姑八大姨们,一个个**跋扈,不可一世,在朝野内外已经引起了众多怨愤。所以,武攸绪要想一个激流勇退的招数。武攸绪有这个智慧和能力,因为他从小就聪颖过人。

对武攸绪小时候的表现,《旧唐书》里就四个字:“少有志行。”可是其他书里还能找得着蛛丝马迹,说他少年时就显得与众不同,不愿靠着姑姑的权势过日子,自己编了个假名字在长安街市上给别人算卦,得了钱就离去,从不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过长。这件事,在长安城里传得沸沸扬扬。

这个时候的武攸绪当然更加成熟,明哲保身的法子也真的被想出来了,就是韬光养晦。其实韬晦之计,历代不乏实行之人。三国时的刘备虽有雄心壮志,但在兵不强马不壮的时候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也只能天天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浇水种菜,可多疑的曹操还是要来试探一下,煮酒纵论天下英雄,最后还点了刘备的名。刘备毕竟不是凡人,总算遮掩过去,还留下了一段“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的佳话流传下来,为人们耳熟能详。

圣历中,武攸绪跟随武则天一起到嵩山行封禅礼。到嵩山后,他被这里的青山丽水幽雅静谧所陶醉,觉得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就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向武则天提出了辞官的请求。武则天起初不相信他真的能够抛得下优越奢华的生活,到山里过清苦的日子,还以为他是不是有别的什么想法,就听由他去,并交代人去观察他。哪知,武攸绪径直来到一处岩下,搭了个草屋就住了下来。武则天这时才明白他是来真格的了,就叫他的哥哥武攸宜来请他回去,但最终武攸绪还是留在了嵩山。这时的武攸绪真正感到了自由的美妙,除了过着清静的隐居生活外,就是到少室、太室山中和龙门等地转悠,而对于武则天赐予的生活用品连看都不看一眼,任由上面积满了厚厚的浮尘。过了段时间,他还在山下买了田地,自己和家里的仆人一起耕作,和当地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这时的武攸绪,天天种地、治药、弹琴、读书,已经全然是一个世外之人,对尘世中事不闻不问。

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结果,到了公元706年,中宗复唐,大唐江山重又归于李氏之手,武氏诸王等许多外戚都被列进了清理的名单。很快,考验他的时刻就来到了。先是中宗派人召他进朝,把他的爵位降了一级,封为国公;官职授太子宾客,这是个东宫的署官,三品。对这些,武攸绪早有思想准备,一朝天子一朝臣嘛,何况武氏把李家的江山夺走了这么多年呢。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已经不适应城市宫廷的生活了,怎么着也得还山。中宗同意了。可是,回山后的武攸绪却仍在小心翼翼的每天重复着自己平民的生活,他知道,中宗对自己的疑虑并没有打消,他现在惟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山野村夫。没多久,安乐公主下嫁,中宗又召他回来见妹妹一面。这一次,武攸绪就装得更像了。本来中宗下旨,按帝王问道的礼节,在两仪殿外再设一个座位,让武攸绪穿着在嵩山隐居时的粗衣麻衫入朝,不用自己称自己的名字,也不用跪拜。可是,武攸绪进殿之后,没有按负责礼仪的官员的引导去做,而是恭恭敬敬地小跑到辞见班(京官外放、地方官进京,在朝廷之上自行序班,叫做辞见班,不与朝中百官同列)中一拜二拜的,就像一个从来没进过宫的老百姓似的。结果,原先准备的礼节到底也没有能够施行,中宗是哭不得也笑不得。下朝后,诸多的宗室亲贵都来拜谒,而武攸绪除了与来人寒喧一下冷暖之外,就木呆呆地坐在那儿,一言不发。不过,武攸绪的这一番表演看来确实打消了中宗的疑虑,中宗多次把他召入内殿之中,还赐予了很多东西,然而他一概不受,还是那个要求:还山。

过了没多久,中宗诛杀武氏及诸韦,能够免于杀身之祸的,惟有武攸绪。朝野官民都在议论赞叹武攸绪有超前的眼光,有的甚至怀疑他有特异功能。

到了睿宗及位,又降敕书,先把武攸绪褒奖了一番,说他“兴言高尚,有足嘉称”,“为善有验,卿之谓与”,就是赞扬他品行高尚,心地善良,还要拜他做太子宾客。这时的武攸绪已经真正习惯了山野隐居生活,当然还是不去就位了,就这样一直在嵩山隐居,到开元十一年(公元724年)六十九岁时去世。

试想,武攸绪如果不是及早抽身入嵩山之中,而是留连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即便他不与武则天相亲善,想要寿终正寝,恐怕也是很难很难的了。可能是为了吸取教训,或是为了让后辈子孙记住这些同族的高人,后来的武氏族人在自己的宗祠处常常把武攸绪写进对联之中,如“嵩山高隐,练湖著名”(“练湖”说的是宋代武允蹈,号练湖居士,以写诗著名);还有太原武姓宗祠的对联“嵩隐家风远,太原世泽长”,都是在歌颂武攸绪隐嵩山避祸的事情,称颂他的高风亮节。其实,武攸绪比别人高明之处只在于他能够透过浮华奢靡看到前面存在的隐忧,果断地迈出退后的一步。正是这一步,不仅使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也使他与其他人之间高下立判。

同时,也应了那句老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tangchaogushi/3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