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都是一些很经典的故事,对于现代人的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之道。
玄武门之变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明君,提到他就会想起魏征,这两人真是绝配,魏征能成为良相,也是多亏了李世民,唐太宗当时就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所以广开言路,大臣们就敢说,说的多了,太宗自然能从中悟出道理来,很多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肯定做出的决定更加有利于江山社稷。
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得了一个鹞,很开心的把玩,魏征进来了,他赶紧收起来,魏征知道了,不过一直不说,就故意拖延时间汇报事情,直到最后,这个鹞闷死了,李世民也没责怪魏征,他心里清楚,魏征是为了国家,为了他能成为一代明君,时时刻刻在鞭策他。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不甚枚举。“玄武门之变”也是李世民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比较血腥了,他杀了哥哥和弟弟,自己成功的登上太子之位。这种行为跟杨广差不多,但是他当上皇帝之后是为天下计,为百姓考虑,而不像杨广只为贪图享乐。虽然唐太宗手段残忍了一点,不过他也开创了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和大臣们的故事,和皇后妃嫔的故事,带兵打仗的故事,都是太宗人生的点点滴滴,大部分故事为后人称道,也是通过这些故事让后人更确切的认识了这位皇帝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早早下手杀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
魏征故居
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
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魏征直言上谏,虽经常触怒龙颜,可是后来每当镇定下来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总会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贞观之治”之所以国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没。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镜子,认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怀念地说,自己没了一面心爱的镜子。唐太宗为魏征罢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历史上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就此落下帷幕。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全心全意辅助太子,不止一次提醒太子,让太子小心提防李世民,然而太子并没有放在心上。接下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玄武门事发,李家兄弟相残。
魏征像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诘问魏征为什么要挑拨他们兄弟关系,其实是想让魏征承认错误祈求宽恕。但是魏征死硬到底,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李世民才发现魏征刚直不阿、忠心耿耿,觉得魏征是个人才,并重用他。魏征感激李世民不杀之恩,开始全心全意辅佐李世民,并且敢于直言。
贞观之治时,李世民评价魏征:“尽心於我,献纳忠谠。”意思是说,魏征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献出良策,李世民现在的功绩,有一大半是魏征的功劳,魏征不愧为“千古之名臣”。
后来,李世民又说:“当政者应当像尧舜禹学习,做一个明君。自从我重用魏征,天下太平,边境安稳,百姓富足,可见魏征是多么忠益的人。”
贞观19年,李世民亲征边疆,损失惨重,死伤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恼并叹息说:“如果魏征在世的话,他就不会让我去打仗,哪里会损失如此惨重?”
后来魏征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绝,失常对身边的人说:“魏征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并留下传世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在生活中对我们也很有帮助,多听取别人的遇见,对提高自己十分有助。
唐太宗论隋炀帝
唐太宗论隋炀帝讲的是有一天唐太宗想起了自己最近读过的关于隋炀帝的书,心里有很多的疑问,于是就对着身边的人问出来自己的问题,毕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身为一代贤君,要广听四方意见。
唐太宗像
这样想的,唐太宗便对自己身边的陪侍说道:“我这两天有读隋炀帝的书,在没读之前我觉得他的文章一定是武断的,通篇的胡言乱语,本打算就是用来消遣时间的。但是在我了几篇之后,就打消了这样的念头。隋炀帝的文章并不像他的为人处世那样刚愎自负,相反,通过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所写所言都是经过了一系类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落笔的,里面的用词,阐述的道理,对为君之道的看法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这让我感到非常的迷惑,为什么这样一个有想法的人,懂得尧舜的为君之道的人,会做出一系列与之相悖的行为,大兴土木等等,最后还落了个暴君的名号?”
他身边有名的贤臣魏征听到了他的这番话后,回答道:“每个君主在位期间,都想要做一个贤明的人,被百姓所称颂,但是要想当好一个明君却并不简单。首先要能够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建议,大臣也好,身边的人也罢,只要是有用的,正确的都应该采纳,这样才能使那些有智慧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你效力。隋炀帝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他仗着自己是皇上,不听大臣劝谏,反而自大狂妄,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干着鱼肉百姓的勾当。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显然隋炀帝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他落了个暴君的名号,同时还葬送了隋朝的原因。”
唐太宗论弓矢
“唐太宗论弓矢”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其中有关唐太宗的部分是司马光记录下的有关唐太宗的治国理论和历史故事。本文通过唐太宗与臣子讨论弓箭的好坏,以表明自己即使作为帝王,也不能看到了解国家的每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
唐太宗图片
一日,唐太宗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年少的时候喜欢射箭,有很多的弓箭,收集了天下最好的弓箭拿来狩猎。后来我将我收集的弓箭给制弓箭的师傅们看,制弓师傅却说我收集的都不是好弓,我问他为何?师傅说,一把好弓,木心要直,射出的弓箭才会直,如果木心不直,射出的弓箭怎么会直?至此我才明白,我再熟悉弓箭,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治理国家也是这样,我虽然是皇帝,可是并不能细致入微的去了解百姓的需求,去了解边关军队的需求,更不可能知道这天底下的每一件事情!”
唐太宗论弓矢后,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几乎都与唐太宗交谈过,以方便唐太宗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自己政治上的得与失。而从唐太宗论弓矢这件事情上我们也能了解到李世民不但是明君,爱民如子,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进步和改善,用这样的方式治理天下,难怪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也难怪唐朝会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最繁荣昌盛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