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误解的唐高宗李治及其命运悲惨的子女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和长孙公主第九子,女皇武则天的“丈夫”,一直被史学界认为“懦弱”和“无能”,本文通过对高宗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阐述,还原历史真实的高宗形象。通过对高宗的子女生平的介绍,揭示他们多难的命运。

一、被历史误解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贞观五年(631),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十六年(642),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七年(643)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即位,时年22岁。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高宗逝世,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他的文治武功并不输与任何一位唐代帝王,甚至可以和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媲美。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

李治在位长达34年,身体却一直不好。高宗 “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载亦,“高宗末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 史称,太宗去世,他哀毁过礼,即落下疾病。

由于高宗体弱多病,在他执政后李唐政权被武则天的武周政权所替代,所以一直以来声誉遭到史学家的贬低,以致给后人留下懦弱的印象。

其实高宗执政前期贡献颇多。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刺激了社会生产力,使被破坏的生产关系得以恢复,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灭西突厥、将倭国势力逐出百济,征灭高句丽,帮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这一时期大唐帝国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家太平,被史家称为“永徽之治”。

他还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的。

在处置危及皇位安全的重大事件中,也丝毫未见昏懦和缩手缩脚。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徽三年(652)他处理宗室近属的谋反案件。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高祖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对高宗即位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共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荆王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恪是主谋。高宗果断下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自尽。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贬岭表,吴王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株连很广。其中,虽然有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毕竟也是假手皇帝。高宗如此处理事情的手段,如何会容忍武则天“专作威福”这样的作风。

高宗时颁布的《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代表了人类封建文明史法制最高成就,成为亚洲国家立法的典范与来源。

从他对于长生之术的冷静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说,比起乃父太宗也胜出一筹。高宗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对于御医的治疗他都能够积极配合,即使是在他的头上扎针流血也不介意。另外,他还命令宰相组织名医修订了《唐本草》行世。而对于胡僧的长生药从不迷信,他说:"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这与太宗服食丹药而死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就是说,即使把他和太宗的个人风格做一比较,说他“昏懦”也很不客观公平。对待疾病有着科学的态度,曾说过,“果有不死之人,今昏安在”。

到永徽三年(652),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粮食大面积丰收,洛州地区粟米每斗两钱半,粳米每斗11个铜钱。“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显庆五年(660年)开始“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有时即委托皇后处决。

纵观唐代历史,如果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就是无源之水。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政时期更不曾相互争权夺利,所以高宗的软弱,不过是无法接受女皇帝统治的史家们为了丑化武则天而捏造的假象,真实的唐高宗其实是一位仁孝、有着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二、命运多难的高宗子女

唐高宗李治16岁被立为太子,22岁即位为皇帝,在位34年,享年56岁,一生妃嫔不少,但子女却较少,总共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妃子及子女如下:

八个儿子:

1、燕王李忠(643年-664年),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母亲是后宫的宫人刘氏。贞观二十年(646)时,封李忠为陈王;永徽元年(650)时,更拜雍州牧。永徽三年(652)立为太子,六年(655)元服。显庆元年(656)被废为梁王,又加封梁州都督,赐甲第,实封户二千,物二万段,后来又转封为房州刺史。显庆五年(660年),迷信之事被发现,遂被废为庶人,迁徙至黔州,被囚禁在前废太子李承乾故居。麟德元年(664),被赐死于黔州,年仅二十二岁 ,次年,高宗应太子李弘请求收葬李忠。神龙初年,追封燕王,赠太尉、扬州大都督。无子。

2、原王李孝(?―664年),唐高宗第二子,母宫人郑氏。永徽元年(650),封许王。三年(652),拜并州都督。显庆三年(658),累除遂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去世,赠益州大都督。神龙初,追赠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3、泽王李上金(?-690年),唐高宗第三子,母亲是宫人杨氏。高宗初即位时,封杞王;永徽三年(652),遥领益州大都督;乾封元年(666),除寿州刺史,又历任漉州刺史等职。永隆二年(682),除沔州刺史,不准干预朝政。嗣圣元年(684),与上金、素节、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奔高宗之丧,同年封毕王,后改封泽王,任苏州刺史;垂拱元年(685),改任陈州刺史;永昌元年(689),授太子左卫率,改任随州刺史。载初元年(690),周兴诬告他与素节谋反,于是将他们两人召回洛阳后交付御史台审理。后来素节在南龙门驿被杀,上金得知后相当恐惧,遂上吊自杀[10] 。死后,他的七个儿子流放显州,其中义珍、义玫、义璋、义环、义瑾、义j都死在当地,仅剩义存活。唐中宗复位后,恢复上金的官爵,并以义为嗣泽王。

4、许王李素节(646年?―689年),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为萧淑妃。有同母姐妹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初封雍王,显庆三年(658)封郇王。仪凤二年(677),禁锢终身,又改于岳州安置。永隆元年(680),转岳州刺史,后改封葛王。则天称制,又进封许王,累除舒州刺史。天授(690―691)中,与上金同被诬告,追赴都,行至都城南龙门驿,被缢死,年四十三,则天令以庶人礼葬之。中宗即位,追封许王,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仍以礼改葬,陪于乾陵。

素节被杀之时,子瑛、琬、玑、 易等九人并为则天所杀,惟少子琳、、G、钦古以年小,特令长禁雷州。神龙初,封为嗣许王。开元初,封琳为嗣越王,以绍越王贞之后。G为嗣泽王,以继伯父泽王上金之后。琳,官至右监门将军,卒。,开元十一年为卫慰卿。以抑伯上金男不得承袭,以弟G继之,遽谴为鄂州别驾。于是下诏绝其外继,乃以故泽王上金男义为嗣泽王,江王t为信安郡王,嗣蜀王为广汉郡王,嗣密王彻为濮阳郡王,嗣曹王臻为济国公,嗣赵王琚为中山郡王,武阳郡王继宗为澧国公。累迁州刺史、秘书监、守太子詹事。G性仁厚谨愿,居家邕睦,朝廷重之。天宝六载卒,赠蜀郡大都督。晚有子,命G子益为嗣。及卒,有解、需二子,皆幼孺。十一载,益袭封许王。十四载,解娶杨女,乃袭许王。G初为嗣泽王,降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封褒信郡王。进《龙池皇德颂》,迁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天宝初,重拜宗五卿,加金紫光禄大夫。G友弟聪敏,闻善若惊,宗子中有一善,无不荐拔,故宗枝居省闼者,多是G之所举。九载卒,赠江陵大都督。

5、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唐朝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母武则天。永徽六年(655)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原太子李忠被废,改立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洛阳合璧宫时暴卒。高宗悲痛万分,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因无子,于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继承香火。唐中宗复位后,y于太庙,号为义宗,并追封裴妃为哀皇后。景云元年(710),姚崇与宋Z进言义宗并不曾即位,不应该与先帝们同列太庙,于是唐睿宗将李弘移到东都祭拜。开元六年(718)后只用孝敬称之。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tangchaogushi/1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