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平西王”耿精忠为什么会被凌迟处死?

跟着历史人物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耿精忠

提到清朝的“靖南王”耿精忠,或许并没有太多人了解,因为在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作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同伙而被提及的。清朝初年,他们二人,再加上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共同组成了“三藩”,也就是三位割据南方的汉族藩王。

吴三桂尚可喜以及耿精忠的父亲耿仲明三位藩王,都是在清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过赫赫战功,于是政权稳定后便被分封到南方,一方面表示对功臣的嘉奖,一方面,也可以抵御顽抗的台湾郑家或其它明朝残余势力。那么,身为王的耿精忠为什么最后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清朝建立之初,三位藩王在南方还算安分,吴三桂还曾将南明永历帝抓捕诛杀。不过,到了康熙帝时期,消灭了鳌拜这个朝中的威胁后,年轻的爱新觉罗·玄烨便将矛头对准了南方的这几位藩王。随着他们在南方站稳脚跟,其势力愈发膨胀,能够独立行使的兵权也成为了对中央的极大威胁,于是康熙十二年(1673),皇帝下旨撤藩。

不愿拱手交出领地和兵权的吴三桂很快杀死朝廷派来办理撤藩事宜的官员,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发动了叛乱。第二年,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他杀害福建总督,以“复明”为名头收买人心,招揽军队。此外,他还下令剪去辫子、穿回明代服装以示与清朝的彻底决裂。

随后,耿精忠又与不远处的台湾郑经合作,由耿精忠提供战船,而郑经则率兵攻打沿海地区,以壮声势。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广东的尚可喜无力抵挡叛军,其子尚之信软禁尚可喜,以广东兵马响应叛军,一时间,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尚之信四方势力共同反清,声势浩大。

面对这一棘手局面,康熙帝一面“削精忠爵,声讨”,一面仍不死心地“遣郎中周襄绪偕精忠护卫陈嘉猷赍敕招抚。”不过,已经铁了心造反的耿精忠不予理睬,接连攻占了浙江、安徽的许多地区,并将兵力扩充到了十万余人。

不过,叛军虽然看上去十分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几大势力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嫌隙。光拿耿精忠、郑经两方来说,结盟之初,郑经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于他的部队在大陆休整,但耿精忠一方则认为郑经兵力弱小,拒绝了他的要求。

不久,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投靠郑经,耿精忠悍然出兵想要夺回城池,但被郑军击败,后来二者虽然和好,但仍是常常发生冲突。康熙十五年(1676)的十月,清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是击败了耿精忠,逼其投降,而耿精忠投降后便请求戴罪立功,领兵杀向昔日的盟友。

最终,重新立下战功的耿精忠被保留爵位,驻扎在潮州。不过不久,耿精忠就被部下告发投降后仍然暗中谋划反叛之事,于是被清廷逮捕审理。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臣纳兰明珠上奏道:“精忠负恩谋反,罪浮于之信。”于是反复无常、心怀异志的耿精忠便被康熙帝下诏凌迟处死。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2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