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虽以非传统方式登帝位,却是治国安邦的英雄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在鄱阳湖前线同陈友谅进行着殊死激战的朱元璋得到报告,他又喜添贵子。这个儿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后来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

一、少年英杰靖难夺位

朱元璋一生得子26个,其中相貌奇伟,聪明伶俐的朱棣在众兄弟中自小就备受父亲的钟爱。朱元璋常常自豪地对朝臣们夸赞棣儿,说他酷似自己。在小小朱棣刚满10岁的时候,父亲就封他为燕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宫廷要为朱棣诸兄弟确定宫城制式,朱元璋特别关照说,除燕王宫殿按元朝皇宫制式外,其他各王府均不得引以为式。由此可见少年的朱棣已经成了父亲朱元璋心中的明珠。

洪武十一年开始,朱元璋陆续将各亲王派到他们自己的封国去。洪武十三年,20岁的朱棣也进驻了北平封国。当时徐达奉命镇守北平,朱棣有了这样的军事家做老师,因此军事理论与武艺都迅速提高。

徐达不仅是朱棣的师长,也是他的岳父。这月下老人正是皇上朱元璋。徐达的长女娴雅贞静,尤好读书。朱元璋听说后,便将徐达叫到跟前说,咱们是布衣之交了,过去君臣相契的率为婚姻,现在你的令女就同我的四子相配吧。徐达当然求之不得,也就欣然应下了这门亲事。洪武九年,徐氏册为燕王妃。

朱棣在徐达的严格教授下,练得一身好武艺,逐渐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明王朝胡惟庸蓝玉案发生后,当年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宿将几乎全给株连杀光了。这样北部防御蒙古侵扰的任务,朱元璋就只能交给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承担了。时称他们为塞王。但是,秦、晋二王都先后死于父亲之前,这样只有燕王朱棣的军事实权最大。朱棣还得到父亲的特许,军队中小事立断,大事方报知朝廷。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器重与其权力之大。

当然,朱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勇有大略。在同入侵的蒙古军队交战中,屡建战功。如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残余势力南侵,朱元璋命令朱棣和晋王带兵北征。晋王胆怯,而勇猛果敢的朱棣置生死于度外,独自率傅友德等大将,挥师深入。进军中正遇大雪,不少将领又主张即刻停止深入。朱棣拒绝说,正因为天降大雪,敌人才毫无戒备。他出其不意地逼近了敌营,迫使元残余势力未战而降。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大喜,说:将来肃清蒙古沙漠者,还须靠燕王!后来,朱棣多次受命北征元兵,多有战功,军权日重,威名大振。

朱棣权力愈盛,兵马愈强,所谋求的东西就愈多。尤其是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有意立朱棣为太子,而为众大臣所阻后,不仅使其恨恨不平,更滋长了他夺取皇位的欲望和野心。

就在朱棣对不能当太子继承皇位愤愤不平时,71岁的朱元璋撒手抛开了他紧握了31年的皇权,离开了忧心忡忡的皇太孙,长辞人世。

22岁的朱允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登上大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御座。同时,身居元都北平的叔叔燕王朱棣,也正日夕窥伺着侄儿的皇位。这样,朱姓皇族中一场争夺皇权的血战就一触即发了。

明惠帝朱允对于藩王叔叔们的权力过大,不是没有警觉,早在祖父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一次朱元璋非常自信地对惠帝说:我把防御蒙古的任务交给诸王,边防既有保障,你就可以做个太平皇帝了。惠帝沉思后说:边境不安定有诸王抵御,诸王不守本分,由谁来抵御呢?朱元璋反问说:你的意见如何?惠帝坚定地回答:用德来怀柔他们,用礼来制约他们。这两条不灵,就削去他们的地盘,更换他们的封地。到再不行的时候,就只好用武力讨伐。朱元璋闻言有理,便高兴地说:对,再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但惠帝是个有识无胆,仁柔寡断的年轻天子。即位后为了应付藩王强势的局面,他首先起用了齐泰和黄子澄两个亲信。一天晚上,惠帝把黄子澄叫到密室中说:诸叔父各就封国,拥兵自固,若有事变,我该如何对付呢?黄子澄引用汉平七国的例子,为惠帝出谋划策。惠帝又与黄子澄商量先拿谁开刀,齐泰主张先收拾燕王朱棣,但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王过去就有犯法行为,先削5王名正言顺。并且周王还是燕王的同母弟,削去周王的封国,就等于砍去燕王的手足。惠帝同意按此法办,即下令将周王朱木肃抓起来,削去王爵,降为平民。同时岷王朱梗、代王朱桂、齐王朱木尊的王爵也先后被削去。湘王朱柏则自焚而死。

朱棣虽远离京都,身居北平,但京中发生的事情,他却无不知晓。听到前5王的命运,左右权衡,觉得与其束手就擒,不如举兵造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五日,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说朝廷出了齐泰、黄子澄等坏人,必须起兵诛杀他们。于是,燕王削去建文年号,自置官属,布告天下,下令讨伐。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

朱棣起兵后,以闪电战术连拔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数县州,抢先攻占了北平北面和东面的一些军事重镇,补充了兵源,排除了后顾之忧。接着集中兵力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当时朝廷中的元勋宿将在胡蓝大案中,已经诛杀得差不多了。侥幸活着的寥若晨星。战事爆发,闻报朝廷,惠帝几经斟酌,只好命令年已古稀的老将耿炳文,带兵30万北伐燕军。两军交战不久,南军先锋部队全军覆没。八月南军主力部队又再败于滹沱河北岸。

这样惠帝只好以李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李景隆本来是个膏粱子弟,素不知兵。朱棣设计撤去芦沟桥防线,诱敌深入。他把固守北平的重任交给儿子朱高炽,自己领兵直趋永平大宁,逼宁王交出精锐部队,包括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全部收归己有,由此增添了几万精锐兵力。

无勇少谋的李景隆果然上了朱棣的圈套。在北平一役中被打得大败。

不久李景隆又纠集60万大军北上,与朱棣大战于白沟河,复又大败。南军将士被杀死、溺死的有十几万人,又经过几番苦斗,1402年,朱棣率领大军,从馆陶渡过黄河,在击败阻击的南军后,一路不计城池得失,挥兵直取扬州。

惠帝见势不妙,急忙派使臣到燕军营中议和,答应割地休战,但此举被朱棣拒绝。

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挥师渡江。燕兵舳舻相接,旌旗蔽天,金鼓如雷。南岸的守兵见状吓得魂飞胆破,一经交战,即全线崩溃。惠帝又派人议和,朱棣根本不予理睬,驱兵直逼南京城下。据守金川门的谷王朱和李景隆,见燕兵杀来,便开门迎降,京师遂破。惠帝去向不明,建文朝亡,历时3年之久的朱姓皇族内的夺权之战,终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43岁的燕王朱棣终于在文武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御座,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二、整顿国政传扬国威

靖难之役告捷,朱棣终于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即位初,全国上下局势严峻,成祖审时度势,采取了镇压和怀柔并用的两手政策,以稳定动荡危急的政治局势,巩固皇位。

成祖将朱允时的旧臣陆续捕获后,稍有不屈,就备受残害。不是击齿,就是割舌。甚至截断手足,有的被杀死后,还要诛灭三族。

左佥都御史景清,平时倜傥尚大节。成祖即位后,令他继续旧任,景清也受命不辞。有人见他这般行为,说他偷生怕死,有愧先帝。对此,他毫不介意。两月后的一天,他偷藏匕首上朝,刺杀成祖未成。成祖将他剥皮,悬于城门。事发后不仅景清全家被诛杀,而且顺藤摸瓜,株连左邻右舍,甚至连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这种空前绝后的大清洗,史书称之为瓜蔓抄,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成祖在严厉镇压建文朝部分反抗的旧臣的同时,对跟随他靖难夺位的文武功臣,都给予提拔重用,并给予丰厚的奖赏;对战死的将士,也尽行追封。周、齐、代、岷四王,全予恢复原爵,各令归国。对朱允的故吏,只要能够真心归附新朝,成祖也有选择地量才施用。

郑赐原是建文朝燕王手下的北平参议。后被朱允调升为工部尚书,并曾任督师讨伐过朱棣,因此也被列入奸臣的名册而遭逮捕。成祖审问他:你到底为何背叛于我呢?郑赐回答:我不过是对皇上竭尽臣职罢了。成祖闻言大喜,遂任命他为刑部尚书。这样一来,原先朱允的故吏就渐渐归附,一心一意帮助成祖治理大明江山了。

为了尽快改变成祖即位初滥杀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紧张局面,在处理了建文旧臣后,成祖多次叮嘱司法机关各大臣,办理案件一定要依法办事,宁缓勿急。有一次,刑部送上判处死刑的300多人名单,请他审批。他看后说:给这300多人所定的罪,恐怕未必个个都确实,你们再仔细地复审一遍,一定不能叫任何一个蒙冤受屈。刑部按照成祖的旨令重新复审后,果然发现错案,有20多人无罪获得释放。

成祖是以藩王起兵靖难而夺取皇权的,他自然深知藩王拥兵过重对中央皇权所造成的威胁。他当了皇帝之后,为掩人耳目,稳定当时的局势,曾一度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蕃。但几个月之后,他就寻找罪名,首先削夺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接着他又将齐王废为庶人。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辽王的护卫军队被削除;拥有护卫军队最多的宁王,也早于永乐二年被改封南昌。永乐十八年,周王被指控企图谋反。成祖召他入京,把揭发他的纸状拿给他看。周王慌忙跪下请罪,并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护卫兵。

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的护卫军全部都被解除了,如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削藩之后,继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防外寇入侵。成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迁都北平。北平是成祖的发家之地,且距北面边防很近,又屯集有重兵。天子居中,正所谓可以居重御轻。

永乐四年,成祖在不惜杀掉反对迁都的某大臣后,下令修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北平旧城。

永乐十八年工程竣工。就在这一年,成祖宣布自明年起,以北平为京师,改南京为留都。永乐十九年春,成祖正式车驾北迁。

首都北迁后,南京为留都,并称南北两直隶。这样南京除了没有皇帝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以及设置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成祖任命自己的亲信驻守留都,掌管着南京的一切留守、防护事务。

其实,成祖夺位之初,即打定了要迁都的主意。永乐元年,他钦定了北平为北京,并着手组织力量修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北京与南方各地的联系。永乐九年,朱棣又命令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并沿运河建闸38座,以提高水位。至此,京杭大运河开始真正畅通。使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资通过漕运源源输往北京,北方物产也通过运河南下,大大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为迁都北京准备了条件。

成祖即位后,在加强皇权,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明太祖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

长达3年的靖难之役,致使淮河以北的广大田地,杂草丛生,荒凉衰败。再加上发生蝗虫灾害,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滑坡。朱棣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振兴农业经济。首先是迁移苏州等10郡和浙江等9省的灾民充实这一地区。不久又先后迁移山西、山东、湖广等地少地的农民和无业流民到北京及北方地区屯垦。在靖难战争中遭受破坏严重的地区,政府还发给耕牛、农具,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同时,成祖还采取严厉措施,惩处贪官污吏,限制僧道发展,赈济灾民。

由于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每年上缴京师的赋粮达数百万石以上。全国府县的仓库里还积存着大量的粮食,陈陈相因,以至红腐不可食。

随着农业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遵化冶铁厂是明永乐时所建的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厂。山场分布在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丰润、玉田、滦州(今河北滦县)、迁安等地,占地面积4500多亩。厂内有民夫、工匠、军夫达2500多人。永乐时代的造船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所修造的航海宝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乘载1000多人,并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等先进航海设备,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国家。

在长期的实践中,成祖渐渐体会到,金玉之利是有限的,而书籍之利则是无穷的。所以在他执政期间,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成祖授命解缙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收罗进去,毋厌繁浩。根据成祖的旨令,解缙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将类书初稿编纂好。成祖审阅后,认为取材不够完备,下令重修。同时加派人员与解缙一起监修。同时降旨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全国宿学老儒及著名学者充任纂修,选派生员充当缮抄员。这样,先后调集了3000多人,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拥有22937卷,约3亿7千万字的当时世界最大的类书的编纂任务。成祖审阅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命人抄写了两部。可惜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书大部遭焚毁,剩下的也多被劫走。

在对外关系上,成祖一面广泛吸引外国使臣来中国贸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团走出国门,出访外国。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在成祖亲自授命下的一项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外交活动。

对这次大规模的外交活动,成祖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永乐五年,成祖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言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同时成祖还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仅永乐元年,福建造船厂就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改造海运船249艘。同时,考察选拔了一批忠于职守,才貌出众,能够执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永乐三年,成祖经过多方考察,终于选定了宫廷内官兼太监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普宁县)回族人。原姓马,后因随燕王朱棣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12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至军营,因他的祖父和父亲生前都先后到麦加朝拜过克尔白(一块被称为伊斯兰教圣物的黑色陨石),郑和从小就了解一些西洋的风土人情。

永乐三年七月,郑和率领近3万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集合启航。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

自此之后,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7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示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来中国访向。并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从各国收购了许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人们称大明船队为宝船。

郑和遵照成祖的命令,远航西洋,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而且把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臣,纷纷来到中国访问,与中国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中国到东南亚去的侨民也迅速增加,他们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1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