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难蜀父老》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辞赋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所写辞赋功力深厚,既标志着汉代大赋的最终定型,又代表了汉代大赋的最高成就。
【名人历史】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小名犬子。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小时候爱好读书,练习操琴,还苦练击剑。他立志长大后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对特别崇敬,所以将自己更名为“相如”。
司马相如年轻时,受蜀郡太守文翁的派遣去长安学习儒学经典。然后,他在梁孝王那里当了数年门客。这两段经历使司马相如能与众多的文人赋家交游,也为他日 后创作辞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返回蜀郡故乡,虽然家徒四壁,只能到处流浪,但他仍坚持写赋和操琴。司马相如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使自己 成为一个非常之人,干出一番非常之事,为国为民立下非常之功!
公元前141年,喜好辞赋的即位,这给擅长辞赋的司马相如带来了 命运的转机。有一次,汉武帝在读过《子虚赋》后大为赞赏,又叹惜说:“如果这《子虚赋》的作者与我是同时代的人,那该有多好啊!”这时,司马相如的一位同 乡杨得意正巧在旁边,马上禀告说:这作者就是司马相如。汉武帝听了,立即召见司马相如。汉武帝问司马相如:“这《子虚赋》是你写的吗?”司马相如说:“陛 下,这《子虚赋》正是出于我的笔下,它是叙述诸侯游猎的情景,但内容还不够丰满。”汉武帝闻此言,就命司马相如继续作赋。于是,司马相如住在宫内,很快在 《子虚赋》的基础上续写了《上林赋》。这两篇赋都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对话的形式,描写楚国的子虚在齐国的乌有先生面前,详细叙说齐 王狩猎的情景,尽情赞美楚国云梦的博大与楚王围猎的盛况。这两篇赋全文结构恢弘,行文铺张,文思活跃,句式匀整,辞藻华丽,堪称一绝。汉武帝阅后,十分喜 悦地说:“这才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真正的赋啊!”于是,汉武帝拜司马相如为郎官。从此,《子虚赋》和《上林赋》常常被当代与后世人仿效,逐渐成为汉赋定型 定格的范本。
司马相如凭借自己的才干,颇受汉武帝的器重,曾先后两次奉命出使巴蜀。他为沟通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是,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回京后,因遭人陷害而被免职。直到晚年,孝武帝才给了司马相如一个闲职,任命他为陵园令。好在司马相如并不看重官爵,而是留意 于辞赋之间。他在担任陵园令期间,先后写下了《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等大量作品。其中《长门赋》渊源于的《山鬼》,是司马相如专为陈皇后 而创作的。《长门赋》模拟一个失宠后妃的心态语气,细腻而委婉地表达了她受冷落后郁郁寡欢,寂寞彷徨,卧寝恍惚甚至坐以达旦的遭遇和心情。这《长门赋》情 调缠绵,体验入微,感同身受,将后宫嫔妃的禁锢生涯描绘得淋漓尽致。因此,它对后代的宫怨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武帝派大将军唐蒙征南越,通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他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 良好的效果。第二度他又奉命出使巴蜀这一次回到成都他受到当地士绅热烈的欢迎,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阐明为什么要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 理,文章苍劲优美,说理透彻,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贡献,可惜好景不常,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因而被免官。
相如晚年出任孝文园令,这是管理皇帝墓园的闲差事,但是他对朝廷大事仍然关心,他见到武帝喜好神仙之术,因此上了“大人赋”欲以讽谏,想不到效果适得其 反,“长门赋”中就可以窥见他对自己际遇不幸的感叹,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遗有“封禅文”一卷,这就是司马相如的绝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