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和目标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而且绵延流传,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在公元前第三千纪的龙山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城垣、文字和青铜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年代比过去估计的年代要早得多。

  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世系而无年代。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夏商周年代的研究,但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内,他们的研究始终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今天看来,在材料不足、研究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想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确实是很困难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成果。其中,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所作的分期研究,已经建立起可供测年的分期序列。同时,碳十四测年技术的不断改进,精度有了很大提高,测年的误差进一步缩小。因此,1995年春在河南偃师召开的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从事测年的物理学家提交了《解决商周纪年问题的一线希望》的文章,指出因测年精度的提高,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有可能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另外,天文历法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和青铜器分期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绩。这样,采用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开展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各王,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2. 商代后期从商王武丁帝辛(纣),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3. 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 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课题设置与组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了9个课题、30个专题。它的特点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组织各学科的专家联合攻关。当然,各个课题、专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尽一致,各学科交叉结合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各学科专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手段开展研究,但主攻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例如:

  从事文献学研究的专家们,把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关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献材料详加考证,逐一判断其可信程度和使用价值,以供使用。

  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者,着重对夏、商都城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为探索夏、商时期的都邑提供线索。

  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学者,将吸取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做好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研究,并选出有年代意义的材料,供天文学家作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或进行碳十四测年。

  天文学家们则在总结前人在天文年代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文献学和古文字学家提供的材料,推算出准确的年代。这些年代若能得到碳十四测年中测得的相关年代的支持,可以起到定点的作用。

  考古学家在对三代考古遗存进行系统研究,确立可靠的分期序列的基础上,提供层位关系清楚、文化属性明确、可以构成系列的含碳标本,由物理学家作碳十四测年。测年结果,可以得到与考古分期序列相一致的年代序列。

  从事碳十四测年的学者们,用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在对设备进行改造后,精度已有提高,误差缩小到千分之五。对含碳样品进行测年,可以提供与三代考古文化分期序列一致的三代年代序列。如果天文学家推算的有关年代对这个年代序列给予支持,那么这个年代序列就为构架较细致的三代年代框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加工程的有170位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联合攻关,共同去攻克夏商周年代学难题。这在中国学术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方法论上也具有开拓意义。实施过程中,各个课题、专题都是独立地进行研究。最后,将各专题、课题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平衡调整,制订出一份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比以往由单一学科或单项研究作出的结论要科学、合理得多。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李学勤、仇士华、李伯谦、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及有关工作。

  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展情况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16日启动以后,各课、专题经过论证,陆续进入实施。三年来,由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首先,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是工程所列九个课题中最复杂、也是设置专题最多的一个。所设的8个专题都已取得显著成绩。例如北京琉璃河遗址和山西的天马──曲村遗址的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已为西周王年的推定提供了很重要的参数。位于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燕国都城,它的起始年代可上推到武王时代。琉璃河遗址发掘的200余座墓葬所分的三期六段,可与丰镐遗址、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相对应。从所分三期六段的墓葬资料中采集的含碳标本进行测年,已经取得了与分期序列一致的年代序列。其中,1193号大墓的墓主是周初第一代燕侯,(www.)从墓中采集的含碳标本测定的年代,有助于西周早期年代的推断。位于翼城和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是早期晋国都城址。所分的四期七段的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东周时期。遗址内的晋侯墓地发现的8组17座大墓,被推定为自晋武侯起前后相继的8个晋侯及其夫人之墓。由文献可知,这些墓主与西周王世可以对应起来。如墓中出有「晋侯苏」铭青铜乐钟的8号墓,据研究,他就是《史记·晋世家》中所记的晋献侯,他的死亡时间是周宣王十六年,即公元前812年。用墓中采集的含碳标本作碳十四测年,测年的年代为公元前前808年(加减8年)。这个年代与文献记载的年代是一致的。这个实例,说明依西周考古分期进行测年,所得的年代与西周这一段时期内的王世是可以对应起来的。

  按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对「天再旦」这一天象记录,很多人认为日出前发生的日全食现象,即日出前,天已发亮,日全食发生后,天黑下来,日食结束,天又一次放明。工程中有一专题组利用1997年3月9日发生日全食的机会,到新疆北部组织观测,全面掌握了天光变化,证实了早上日出前发生日全食的时侯,确有「天再旦」的现象。结合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40年间中国能见到的全部日食,确认郑地见到「天再旦」日食的年代为公元前899年不误。这一结果为西周列王年代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数。

  对西周青铜器的分期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依据分期成果,将青铜器铭文中有纪年、月、干支相等内容,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推算,进而推定列王的年代。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收获。

  武王伐纣的年代作为商周两代的分界,这是学界同仁公认的。这一年代的推定,对三代年表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文献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十分简略,所以历来对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其结论差距很大。据统计,各家对伐纣之年的说法有44种说之多,前后相差100多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置了武王伐纣的年代学研究课题,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研究。在工程所列的39个专题中,有好几个专题的研究结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个问题有关。其中,考古学家在西周早期遗存与先周(周人先公先王时期)遗存中采集的含碳标本,经碳十四测年,已经提出了反映二者年代关系的时间段(1050BC——1020BC),由于这一时间段的跨度比44种说法所跨的100余年小了许多,这就可以把44种说法中的相当一部分排除在外。再结合天文学研究的成果,就有可能提出一个与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更接近的伐纣之年。

  商后期年代学研究课题设有4个专题,即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殷墟甲骨分期与年代测定;殷墟甲骨文和金文年祀的研究;甲骨天象记录与商代历法。这些专题的设置,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将不同学科交叉结合取得的成果综合起来,确定商后期比较准确的年代。这一课题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依据安阳殷墟文化分期,在所分的五期遗存中各采集了可供测年的含碳样品。物理学家进行测年后提供的第一批年代,表明它与分期序列的早晚是一致的。因此,一旦将这些样品测完,再加上甲骨分期年代学测定的年代序列,将这两个专题的结果综合起来,可以为商后期年代框架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天文学家与古文字学家对武丁时期宾组卜辞中所记五次月食的研究,从对月食卜辞的正确释读着手,又按甲骨学标准排出先后次序。然后由天文学家对这五次月食进行推算。他们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安阳地区可以看到的月食中找出与上述五次月食记录的干支相合、先后次序也相合的月食。进而提出了武丁王世的年代范围(1239BC —— 1181BC或1250BC——1192BC)。这一结果与殷墟文化分期中推断为武丁时期遗存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不矛盾。两相对照,可为推定商王武丁的年代提供依据。由历史学家对商代最后三个商王的年祀进行的研究,进而由天文学家从天文历法方面进行推算,也为推定三王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数。

  关于夏代和商前期的年代,考古学家已在河南发掘了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城址,对这些遗址的文化分期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依据文化分期采集含碳样品的工作已经完成,测年结果也陆续公布。依据测年结果,可以提出一个与文化分期相一致的年代序列。加上天文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一旦对夏商分界的年代有了结论,可以排出夏代和商代前期的年代框架。

  为了便于比较与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还设立了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专题,对其它文明古国研究年代学的状况进行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些国的年代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相似之处。这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助益。

  总之,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在各学科专家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由于有了这些成果,使制订夏商周年表的任务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予以完成。这些成果还说明,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解决一些过去由单一学科或单纯由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解决的课题。它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虽是为了解决夏商周三代的年代,但工程实施的意义则远远超出年代学研究的范畴。它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年代学等学科的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xiachaogushi/36973.html